[发明专利]一种乘用车前机盖生产用模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96160.0 | 申请日: | 2020-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5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杨兵兵;蒯家波;贾桂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金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43/04 | 分类号: | B21D43/04;B21D45/02;B21D53/88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杨润 |
地址: | 23113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前 生产 模压 设备 及其 操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乘用车前机盖生产用模压设备,包括工作箱和收料台,所述工作箱上设置有工作台,工作台下方的工作箱的内部开设有工作槽,工作槽的内部底面上设置有第一液压缸,第一液压缸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活塞杆,工作台的中部位置开设有圆孔,通过第三液压缸控制其内部的第三活塞杆向下移动,使得定型板向下移动,定型板底部的定型模向下移动,同时控制第一液压缸内部的第一活塞杆向上移动,第一活塞杆推动移动板向上移动,使得移动板上的四个竖直杆推动调节板向上移动,调节定型模与底模之间的距离,使得定型模与底模结合,对机盖板进行模压工作,实现对不同厚度尺寸的机盖板进行模压工作,提高装置的适用范围,节约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用车车前盖加工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乘用车前机盖生产用模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乘用车是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或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车前盖是最醒目的车身构件,是买车者经常要察看的部件之一。对发动机盖的主要要求是隔热隔音、自身质量轻、刚性强。其结构是骨架形式,由外板和内板组成。车前盖在生产加工时,需要使用到模压设备,模压工作时,需要定型模压制出特殊的造型,增加车辆的美观性。
现有的乘用车前机盖生产用模压设备在加工过程中,在上料时机盖板移动到指定位置时,需要人工将机盖板移动到加工位置,然后再进行位置校准工作,浪费时间,影响工作效率;现有的乘用车前机盖生产用模压设备在加工过程中,对不同厚度尺寸的机盖板进行模压工作,由于同一设备上的定型模与底模之间的距离无法进行调节,需要使用到不同的模压设备,装置的适用范围小,加工成本较大;现有的乘用车前机盖生产用模压设备在加工过程中,机盖板模压完成后,需要人工进行收料,过渡滑轨无法将机盖板进行限制,使得排出的机盖板状态各不相同,不便于收集装箱处理,提高工人的劳动力,影响收料效率。
公开为CN20843338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二极管生产用模压设备,包括操作台,所述操作台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U型架,所述第二U型架的内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液压油缸,所述第一液压油缸的活塞端固定连接有上模具,所述操作台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与上模具位置上下对应的下模具,所述第二U型架的内顶壁上通过第二固定架固定连接有下料筒,所述下料筒水平设置且两端均为封闭结构,所述下料筒内设有下料机构。本发明实现待塑封模压的二极管的间歇自动下料,进而提高加工效率,且能在二极管塑封模压完成后,对二极管两端的引线进行切断,并能根据实际需要调节引线切断的长度。该专利与本发明相比,存在现有的乘用车前机盖生产用模压设备在加工过程中,对不同厚度尺寸的机盖板进行模压工作,由于同一设备上的定型模与底模之间的距离无法进行调节,需要使用到不同的模压设备,装置的适用范围小,加工成本较大和机盖板模压完成后,需要人工进行收料,过渡滑轨无法将机盖板进行限制,使得排出的机盖板状态各不相同,不便于收集装箱处理,提高工人的劳动力,影响收料效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用车前机盖生产用模压设备及其操作方法,以解决现有的乘用车前机盖生产用模压设备在加工过程中,在上料时机盖板移动到指定位置时,需要人工将机盖板移动到加工位置,然后再进行位置校准工作,浪费时间,影响工作效率;现有的乘用车前机盖生产用模压设备在加工过程中,对不同厚度尺寸的机盖板进行模压工作,由于同一设备上的定型模与底模之间的距离无法进行调节,需要使用到不同的模压设备,装置的适用范围小,加工成本较大;现有的乘用车前机盖生产用模压设备在加工过程中,机盖板模压完成后,需要人工进行收料,过渡滑轨无法将机盖板进行限制,使得排出的机盖板状态各不相同,不便于收集装箱处理,提高工人的劳动力,影响收料效率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金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金诚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61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