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杆防碰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96364.4 | 申请日: | 2020-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16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邹飞;陈波;邓德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F15/14 | 分类号: | E01F15/14;E04H12/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刘小莉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杆 碰撞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杆防碰撞装置,包括:传力筒,其外侧壁上设置有环形固定位,其内侧壁上设置有沿周向分布且一一对应的上铰接位和下铰接位;抱紧组件,其包括一端铰接在各个上铰接位内的各个上连杆组,以及一端铰接在各个下铰接位内的各个下连杆组;各个上连杆组的另一端铰接有上抱紧块,各个下连杆组的另一端铰接有下抱紧块;所述上抱紧块与下抱紧块一一对应,各个上抱紧块与对应的下抱紧块之间还连接有拉紧件,并能够通过拉紧件的拉伸而按压在电杆的外侧壁上;以及,卸力筒,位于所述传力筒的外围,其包括连接在所述环形固定位上的支撑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层外层的缓冲层。本发明能够非常有效地起到撞击力缓冲及转动卸力的效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电杆防碰撞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目前电力已经普及的社会上,纵横交错的高压、低压电力线路像动脉一样向城镇城市、厂矿、工业区伸张,不断的运送着动力能源,像网状的高低压线电力线路掩盖了我国的城乡、乡镇,形成了强大的电力能源运送网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日常生活和农作物、工厂生产供给的电力支撑。但是根据电力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损坏的电杆中约有20%左右是由外力碰撞导致,常规的电杆为竖直固定的光杆结构,当电杆受到人为或者车辆的意外碰撞后,直接承受了全部的撞击动能,由于电杆外层没有行之有效的缓冲或卸力措施,因此极易导致电力线路跳闸停电或倒杆断线等事故的发生。因此,电杆防碰撞装置的研究和设计刻不容缓。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其中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杆防碰撞装置,其能够对电杆所受到的碰撞起到缓冲和卸力的作用,防止意外碰撞对电杆的损伤。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杆防碰撞装置,其包括:传力筒,其外侧壁上设置有环形固定位,其内侧壁上设置有沿周向分布且一一对应的上铰接位和下铰接位;抱紧组件,其包括一端铰接在各个上铰接位内的各个上连杆组,以及一端铰接在各个下铰接位内的各个下连杆组;各个上连杆组的另一端铰接有上抱紧块,各个下连杆组的另一端铰接有下抱紧块;所述上抱紧块与下抱紧块一一对应,各个上抱紧块与对应的下抱紧块之间还连接有拉紧件,并能够通过拉紧件的拉伸而按压在电杆的外侧壁上,所述传力筒与电杆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夹层空间;以及,卸力筒,位于所述传力筒的外围,其包括连接在所述环形固定位上的支撑层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层外层的缓冲层。
作为本发明所述电杆防碰撞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卸力筒通过旋转组件连接在所述环形固定位上;所述旋转组件包括套设于所述环形固定位上并能够发生相对转动的旋转环,以及沿周向均布固定于所述旋转环外缘的多个连接片;各个连接片的末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支撑层的内侧壁进行贴合固定,并使得所述支撑层的内侧壁与所述传力筒的外侧壁之间存在第二夹层空间。
作为本发明所述电杆防碰撞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片包括形变段,以及分别位于所述形变段两端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通过第一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支撑层的内侧壁,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第二连接件固定于所述旋转环的外缘。
作为本发明所述电杆防碰撞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环形固定位包括环形的台阶面和环形的槽底面,两者互相衔接,共同形成环形固定位的内侧壁;所述台阶面和槽底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环形的滚动轨道,所述旋转环上设置有与之对应的配合轨道;所述旋转环嵌入环形固定位中,且所述配合轨道与所述滚动轨道之间围合形成滚珠轨道,所述滚珠轨道内排列有钢珠。
作为本发明所述电杆防碰撞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沿周向分布固定于所述传力筒外侧壁上的限位插板;所述旋转环上相对于所述台阶面方向的另一侧还具有环形插槽,各个限位插板的末端插入所述环形插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63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