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98520.0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99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王科;钟孝伟;王玲;李浩;周成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星乔威泰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B62D21/09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1 | 代理人: | 李珍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框架 结构 车架 | ||
本发明属于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其包括前横梁、左纵臂、右纵臂和“龟壳”型下壳体;所述前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纵臂、右纵臂相连接;所述右纵臂设置有第一右塔台、第二右塔台、第三右塔台,所述左纵臂设置有第一左塔台、第二左塔台、第三左塔台;所述前横梁、左纵臂前段、右纵臂前段和下壳体前部组成第一框架结构;所述前横梁、左纵臂、右纵臂和下壳体后部组成第二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右塔台与右纵臂、所述第二左塔台与左纵臂分别形成“个”字型结构。该前副车架结构稳定、紧凑,设置有多个其他功能件的安装点,减少了单件数量,增加了产品的功用,降低了产品生产中的管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逐年大幅递增,其零部件的使用量也随之同步增长。前副车架属于汽车底盘的悬架系统部件,一方面作为车身与控制臂的连接部件,承受较大的冲击力,以缓冲对车身的振动,提高乘客的舒适性,另一方面作为功能部件用于安装行人保护装置、前控制臂、转向机、稳定杆、电机、电池保护支架等,发挥了较多的功能性。
现有技术中,前副车架与车身的塔台安装点多为4点,且塔台的结构多为垂向独立结构,稳定性不好,刚度较差。行人保护装置单独安装于车身其他部件上,散件增加,管控成本较高。通用性较差,发动机燃油车与新能源电动车的前副车架不能互用,需要单独开发不同的前副车架来满足需求,增加了产品系列,市场竞争力不好。单框架结构支撑刚度较差,长时间使用会有结构变形的可能,增加前轮转向或轮胎偏磨的风险。
因此,亟需一种方案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该前副车架结构紧凑,设置有多个其他功能件的安装点,减少了单件数量,增加了产品的功用,降低了产品生产中的管控成本。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多功能双框架型结构前副车架,包括前横梁、左纵臂、右纵臂和“龟壳”型下壳体;所述前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纵臂、右纵臂相连接;
所述右纵臂的前端、中部、尾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右塔台、第二右塔台、第三右塔台,所述左纵臂的前端、中部、尾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左塔台、第二左塔台、第三左塔台;
所述前横梁、左纵臂前段、右纵臂前段和下壳体前部组成第一框架结构;所述前横梁、左纵臂、右纵臂和下壳体后部组成第二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右塔台与右纵臂、所述第二左塔台与左纵臂分别形成“个”字型结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横梁上设置有电机第一悬置支架,所述右纵臂或左纵臂的前段设置有电机第二悬置支架,所述下壳体的前部设置有电机第三悬置支架和发动机悬置支架。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横梁的前端安装有行人保护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壳体上布置有转向机安装孔和稳定杆安装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壳体的底部布置有电池保护支架。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壳体的两侧布置有控制臂安装位。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至少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所述前横梁、左纵臂前段、右纵臂前段和下壳体前部组成第一框架结构,所述前横梁、左纵臂、右纵臂和下壳体后部组成第二框架结构,所述第二右塔台与右纵臂、所述第二左塔台与左纵臂分别形成“个”字型结构,这样通过双框架结构且双框架共用多个三角形稳定支撑,大大增强了车架结构的稳定性。
(2)通过所述前横梁上设置电机第一悬置支架,所述右纵臂或左纵臂的前段设置电机第二悬置支架,所述下壳体的前部设置电机第三悬置支架和发动机悬置支架,既可用于前置电机的新能源电动车,也可用于前置发动机的燃油车,增强了产品的通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星乔威泰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星乔威泰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85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