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99548.6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21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廖常志;廖平魁;何创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利和排气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F01N3/021;F01N3/023;F01N11/00;F01N13/00;F01N13/14;F01N13/18 |
代理公司: | 柳州市集智专利商标事务所 45102 | 代理人: | 朱力 |
地址: | 545006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元 催化 封装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涉及汽车三元催化器制造技术领域,包括设有进气端盖和出气端盖的筒体、后氧传感器和连接有进气法兰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通过波纹管与所述进气端盖相连接,所述出气端盖通过出气管连接有出气法兰,在所述筒体内设有三元催化剂单元,所述三元催化剂单元设在所述前筒体内的前部,在所述筒体内的后部设有颗粒收集器;所述筒体于所述三元催化剂单元与所述颗粒收集器之间的筒壁上设有前压力传感器管、排气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后氧传感器;在所述出气端盖上设有后压力传感器管和挂钩件,在所述出气管上设有出气管温度传感器。较之现有技术,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无法进行颗粒物收集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三元催化器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能进行颗粒物收集的三元催化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国家所用的汽车三元催化器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特别是随着国六排放标准的出台,对三元催化器封装的要求也在提高。有一种如图1所示的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该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包括设有进气端盖010和出气端盖07的筒体03,在筒体05内设有三元催化剂单元08,在三元催化剂单元08与筒体05的内壁之间设有衬垫09;进气端盖03通过波纹管02与设有进气法兰01的进气管11相连接,出气端盖07通过出气管06连接有出气法兰05;出气管06于靠近出气端盖07处设有后氧传感器04。由于这种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能进行颗粒物收集,无法满足目前实行的国六排放标准《GB18352.6-2016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的排放法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以解决现有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无法进行颗粒物收集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这种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包括设有进气端盖和出气端盖的筒体、后氧传感器和连接有进气法兰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通过波纹管与所述进气端盖相连接,所述出气端盖通过出气管连接有出气法兰,在所述筒体内设有三元催化剂单元,所述三元催化剂单元设在所述前筒体内的前部,在所述筒体内的后部设有颗粒收集器;所述筒体于所述三元催化剂单元与所述颗粒收集器之间的筒壁上设有前压力传感器管、排气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后氧传感器;在所述出气端盖上设有后压力传感器管和挂钩件,在所述出气管上设有出气管温度传感器。
上述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技术方案中,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前筒体的内壁与所述三元催化剂单元之间设有前衬垫;在所述后筒体的内壁与所述颗粒收集器之间设有后衬垫。
进一步的:所述三元催化剂单元与所述颗粒收集器之间呈间距设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筒体外设有隔热罩,所述隔热罩通过隔热罩支架固定在所述筒体的外壁,在所述隔热罩与所述筒体的外壁之间设有隔热棉。
进一步的:所述挂钩件为挂钩橡胶组件。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由于本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在筒体内的三元催化剂单元后加装了颗粒捕集器,具备对内燃机尾气进行净化的催化器载体及对尾气颗粒物进行捕集的颗粒捕集器载体,解决现有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不能进行颗粒物收集的问题,在性能上满足了《GB18352.6-2016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的排放法规要求;同时加装在了前压力传感器管和后压力传感器管,使本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来检测碳颗粒物收集的多少,通过排气温度传感器来检测颗粒捕集器的进气端温度,从而使碳颗粒达到一定量后能顺利再生,以确保颗粒捕集器不被堵死而失效;2、隔热罩通过隔热罩支架固定在筒体上,降低了因隔热罩焊点失效而导致隔热罩脱落;3、本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可通过挂钩件进行固定,以保证整个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的热机械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三元催化器封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利和排气控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柳州利和排气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95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