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限氧型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99948.7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03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郑平;李文骥;陈文达;潘超;许冬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4;C01B17/02;B01D53/14;C02F103/1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傅朝栋;张法高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氧型内 循环 生物 脱硫 反应器 方法 | ||
1.一种限氧型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主体包括上部筒体和下部筒体,上部筒体和下部筒体之间通过渐缩段连接;
所述的上部筒体中设有内筒体,所述内筒体顶部开口且高出上部筒体,内筒体下部具有与所述渐缩段平行的环形斜板,环形斜板中心具有出口通道;
所述内筒体中设有环形进水槽(1)、分隔罩(5)和若干转盘(3);分隔罩(5)呈由下向上渐扩的喇叭口状,其中轴线与反应器中轴线重合,分隔罩(5)顶部低于反应器的液面线,底部与污泥回流管(12)相连;分隔罩(5)与所述内筒体之间保持间隔,形成回流通道;所述若干转盘(3)以反应器中轴线为中心,环向均布于分隔罩(5)正上方,转盘(3)的转轴(4)与反应器的液面线持平;所述环形进水槽(1)与反应器同轴且布置于各转盘(3)的外侧;环形进水槽(1)底部均匀分布有若干进水管(2),槽内蓄水区域通过进水管(2)连通所述回流通道;
所述的下部筒体的底部设有集泥槽(9),集泥槽(9)底部连接有排泥管(10);所述污泥回流管(12)穿过所述出口通道后,与设置于所述集泥槽(9)中的吸泥口(11)相连;所述污泥回流管(12)上设有文丘里管(14)以及污泥回流泵(13),污泥回流泵(13)用于将吸泥口(11)中污泥向上输送至分隔罩(5),所述文丘里管(14)的喉管位置通过一条带有空气调节阀(15)的进气管(16)连接至外部大气;
所述内筒体与上部筒体之间保持间隔,形成环形的泥水分离区;所述渐缩段的内表面作为泥水分离区的沉淀斜面(6),沉淀斜面(6)上方的环形空间中布置有斜板沉淀装置(8);斜板沉淀装置(8)上方的上部筒体侧壁上设有出水管(7),出水管(7)的高度与反应器的液面线持平;
在所述内筒体中的分隔罩(5)顶部,利用不断转动的转盘(3)对回流的污泥混合液进行表面曝气,实现限制性供氧,利于单质硫的生成,并根据硫化物去除率和单质硫选择率调节转盘(3)转速和转盘(3)开停,优化供氧量;同时,在转盘(3)推动下,曝气后的污泥混合液由中心向外辐射,与经环形进水槽(1)和进水管(2)流入反应器的硫化氢吸收液混合,经过所述回流通道进入下部筒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氧型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圆筒、分隔罩(5)、环形进水槽(1)和上部圆筒的最大直径之比为1:1.4~1.6:2~2.5:3~3.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氧型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体中设置6~8组转盘(3),每组转盘(3)设置3~4个盘片,转动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使水流由内筒体中心向外周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氧型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罩(5)顶部低于反应器的液面线30~50mm,其侧壁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45°~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氧型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进水槽(1)宽度与分隔罩(5)的最大横截面半径之比为0.2~0.3:1;底部共设置16~20个进水管(2);环形进水槽(1)水平中位线与反应器的液面线持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氧型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槽(9)侧壁与水平面间夹角为60°~75°,底面直径为下部圆筒直径的1/2~2/3;吸泥口(11)侧壁与水平面间夹角为45°~60°,其底部与集泥槽(9)底面的距离为50~1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氧型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回流泵(13)设置于污泥回流管(12)的1/4~1/3高度处;文丘里管(14)设置于污泥回流管(12)的1/2高度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氧型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斜面(6)与水平面间夹角为60°~75°;斜板沉淀装置(8)中的斜板与水平面间夹角为45°~60°;斜板沉淀装置(8)顶部距离液面100~2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994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镀生产专用高压雾化喷淋装置
- 下一篇:海洋工程系泊链腐蚀疲劳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