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沉降公路路基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00176.4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12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张健;闫力伟;郭海鹏;潘立进;许海龙;赵军;王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健 |
主分类号: | E01C3/00 | 分类号: | E01C3/00;E01C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鄢亚东 |
地址: | 2253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降 公路 路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沉降公路路基,包括:下基层;第一防沉降层;上基层;第二防沉降层;防沉降机构,其包括沉降监测单元、控制器,以及选择性的与第一防沉降层的第一输浆管或第二防沉降层的第二输浆管可拆卸连接的混凝土输送泵;沉降监测单元由中空检测管和分别设置于中空检测管的两端的相互适配的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组成;控制器在红外接收器接收不到由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线时,控制混凝土输送泵通过输浆管持续向接收不到红外线的红外接收器对应的第一或第二支撑袋内注入混凝土砂浆。其通过防沉降层和防沉降机构的设置,实现了对沉降路基的有效及时修复,进而避免了因路基沉降造成的公路损坏,简化了公路修复施工工艺,并延长了公路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建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沉降公路路基。
背景技术
路基指的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它是铁路和公路的基础,路基是用土或石料修筑而成的线形结构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然而,路基是路面结构的基础,路基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公路的质量,路基一旦发生沉降,整个公路也就随之毁坏,现有的路面结构中,对于路基沉降造成的路面结构损坏,只能采取在路面上进行填补或者将整个道路重新修建的方式进行道路维护,路面部分填补容易造成新旧路面结合处接缝易开裂的问题,且影响路面美观,整条道路重新修建,又使得耗资巨大,因而,如果能够在路基沉降发生时能够及时发现并针对路基本身进行修复,则会大大便利路面修复工作的进行,具有积极且深远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沉降公路路基,通过防沉降层和防沉降机构的设置,实现了对沉降路基的有效及时修复,进而避免了因路基沉降造成的公路损坏,简化了公路修复施工工艺,并延长了公路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和一些其他的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沉降公路路基,包括:
下基层,其由粒径在3-6cm的石料与混凝土和砂子按照体积比1:0.1-0.5:0.1-0.5混合均匀铺设并夯实后形成;
第一防沉降层,其包括平铺在所述下基层上的第一土工格栅,平铺在所述第一土工格栅上并设置有连通至地面的第一输浆管的第一支撑袋,以及平铺在所述第一支撑袋上的第一防水土工布;
上基层,其由粒径不大于1cm的细石料与混凝土和砂子按照体积比1:0.3-0.5:0.5-1混合均匀铺设在所述第一防水土工布上并夯实后形成;
第二防沉降层,其包括铺设在所述上基层上表面上的第二土工格栅,平铺在所述第二土工格栅上并设置有连通至地面的第二输浆管的第二支撑袋,以及平铺在所述第二支撑袋上的第二防水土工布;
防沉降机构,其包括沉降监测单元、控制器,以及选择性的与所述第一输浆管或第二输浆管可拆卸连接的混凝土输送泵;所述沉降监测单元由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防水土工布和第二防水土工布上方的支撑槽内的弹性的中空检测管和分别设置于所述中空检测管的两端的相互适配的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组成;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红外接收器通讯连接,并在所述红外接收器接收不到由红外发射器发射的红外线时,控制所述混凝土输送泵与接收不到红外线的红外接收器对应的第一输浆管或第二输浆管相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一输浆管或第二输浆管持续向相应的第一支撑袋或第二支撑袋内注入混凝土砂浆,直至红外接收器重新接收到红外发射器发送的红外线。
优选的是,所述的防沉降公路路基中,所述支撑槽沿所述下基层或上基层的纵向延伸方向间隔均匀的设置为多条;所述中空检测管以相邻两根中空检测管的端部相抵顶的方式布置在各个所述支撑槽内。
优选的是,所述的防沉降公路路基中,每根所述中空检测管的长度为3-5m;且所述中空检测管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槽的上表面齐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健,未经张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01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