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换层钢柱内安装异形钢筋笼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00701.2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1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胡佑平;李业;周荣;赵朋;苟龙昭;杨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E04G21/1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李龙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换 层钢柱内 安装 异形 钢筋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换层钢柱内安装异形钢筋笼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带有钢筋笼的钢柱施工过程中,在钢管柱内人工绑扎钢筋笼的施工技术,可有效避免以上问题,大大降低了转换层的施工难度,施工过程简易且施工质量较高,在高层结构施工中不受施工场地的限制。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转换层钢柱内安装异形钢筋笼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涉及结构工程及钢筋笼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钢管柱结构设计中,内设钢筋笼的结构及其少见,在转换层设计时,为了保证结构的刚强度对转换层进行加强,在钢管柱内设计有钢筋笼,而在钢柱内设置异形钢筋笼更是增加了施工难度。按传统的施工方法,需将钢筋笼绑扎完毕后在吊入钢柱内安装,而在转换层施工中,转换梁纵筋需插入钢管柱内,这种施工方法不利于转换梁钢筋的安装,由于是转换层结构,钢柱内钢筋笼钢筋直径较大,造成钢筋笼整体质量较重,且这种结构在较高楼层施工时,导致在钢筋笼吊装过程中易变形,较高楼层的施工环境还收到场地的限制,吊装难度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换层钢柱内安装异形钢筋笼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带有钢筋笼的钢柱施工过程中,在钢管柱内人工绑扎钢筋笼的施工技术,可有效避免以上问题,大大降低了转换层的施工难度,施工过程简易且施工质量较高,在高层结构施工中不受施工场地的限制。
为解决上述问题,拟采用这样一种转换层钢柱内安装异形钢筋笼结构,包括圆形钢管柱和异形钢筋笼,异形钢筋笼设置于圆形钢管柱内,异形钢筋笼包括外侧纵筋和内侧纵筋,外侧纵筋沿圆形钢管柱的周向分布设置,内侧纵筋沿圆形钢管柱内的十字形腹板分布设置,且外侧纵筋和内侧纵筋均伸至转换层下一层板面,异形钢筋笼的下部设置有环形箍筋加固,异形钢筋笼的上部设置有扇形箍筋加固,每组扇形箍筋包括四个弧度为75-90度的扇形箍筋,四个扇形箍筋沿异形钢筋笼周向分布设置,所述外侧纵筋和内侧纵筋均与所在区域的扇形箍筋固定连接。
前述异形钢筋笼结构中,所述圆形钢管柱包括上节钢管柱和对接于上节钢管柱下端的下节钢管柱,上节钢管柱上沿周向固定有用于顶平转换梁底的环板,有承受横向转换梁的作用,上节钢管柱上对应转换梁的安装位置处沿周向分布开设有孔。
其操作方法如下:
1)放置异形钢筋笼的扇形箍筋,在钢管柱安装之前,先加工好扇形箍筋和环形箍筋,扇形箍筋为C12@150,共4×21=84个,其结构为四分之一圆环的扇形箍筋,再将环形箍筋位置进行定位,然后按定位放置环形箍筋;
2)安装圆形钢管柱,放置好环形箍筋后,吊装上节钢管柱和下节钢管柱并安装,上下节钢柱的内衬管水平焊缝采用CO2半自动气体保护焊合成技术,将上下两节钢管柱永久固定;
3)在圆形钢管柱安装完毕后,开始插入外侧纵筋,将纵筋准确定位,一个施工人员下入圆形钢管柱内,另一个在圆形钢管柱外配合扶正外侧纵筋,环形箍筋按间距150均匀布置于外侧纵筋的下部,进行钢筋笼的绑扎,绑扎依次从下往上顺序进行,钢筋笼绑扎完毕后应对其进行矫正;
4)在绑扎完下节的环形箍筋后,开始插入钢筋笼内侧十字型方向的内侧纵筋,内侧纵筋为20C14,即每个扇形箍筋各连接5根;
5)在插入内侧纵筋后,开始逐个下放扇形箍筋,并从下往上开始人工绑扎,内侧纵筋采用扇形箍筋,四分之一圆环半径为735mm,弧长1054mm,钢筋笼高度为3790mm,同一截面异形钢筋笼(由单个扇形箍筋绑扎)共4个,扇形箍筋共4×25=100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在带有钢筋笼的钢柱施工过程中,在钢管柱内人工绑扎钢筋笼的施工技术,可有效避免以上问题,大大降低了转换层的施工难度,施工过程简易且施工质量较高,在高层结构施工中不受施工场地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圆形钢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四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07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