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载甚高频通信电台雷电电磁脉冲损伤效应判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02016.3 | 申请日: | 2020-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0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于新海;苏日古格;马振洋;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套学院 |
主分类号: | H04B17/29 | 分类号: | H04B17/29 |
代理公司: | 北京神州信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14 | 代理人: | 刘真 |
地址: | 015000 内蒙***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载 甚高频 通信 电台 雷电 电磁 脉冲 损伤 效应 判定 方法 | ||
1.一种机载甚高频通信电台雷电电磁脉冲损伤效应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搭建测试平台:该测试平台包括:
信号源,与待测设备建立连接,并且信号源对处于接收模式的待测设备产生并输入经过AM调制的射频信号,以及对处于发射模式的待测设备产生并输入语音信号;
瞬态信号发生器,也与待测设备建立连接,其用来产生瞬态电压或电流;
监测设备,用于监测插针注入端瞬时注入的信号或者线缆耦合端瞬时耦合的信号是否符合该次试验的试验电平等级要求;监测设备上连接有插针注入端和线缆耦合端;
测量设备,连接在待测设备的信号端口,用于测量试验过程中以及试验后的相关性能参数;
供电电源,与待测设备连接,为待测设备供电;
S2、确定雷电电磁脉冲波形类别及其包含的单个波形和幅值;
S3、测试前对待测设备进行若干项敏感度性能参数的检测,并依次记录参数值;
S4、进行测试,以及对是否发生雷电电磁脉冲损伤效应进行判定,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1、分别进行插针注入试验和线缆感应试验,每次波形施加结束后,检测并记录测试后的敏感度性能参数值;
S42、分别在插针注入试验和线缆感应试验中,将测试前的敏感度性能参数值与测试后的敏感度性能参数值作对比,以判断是否发生了雷电电磁脉冲损伤效应;
S43、若任一项敏感度性能参数值的变化超过了50%,则表示发生了雷电电磁脉冲损伤效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载甚高频通信电台雷电电磁脉冲损伤效应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43还包括:
S431、若敏感度性能参数值的变化均未超过50%,则表示尚未发生雷电电磁脉冲损伤效应,此时,对于插针注入试验,跳转S432;对于线缆感应试验,跳转S433;
S432、更换施加波形类别、极性,待测设备的工作模式、插针,再继续进行插针注入试验,跳转S434;
S433、更换施加波形类别、极性,待测设备的工作模式、线缆束,再继续进行线缆感应试验,跳转S434;
S434、直至任一项敏感性能参数值的变化超过5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载甚高频通信电台雷电电磁脉冲损伤效应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插针注入试验时,设置电源防护设备,所述电源防护设备电连接在供电电源和待测设备之间的线路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载甚高频通信电台雷电电磁脉冲损伤效应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线缆感应试验时,设置线路阻抗稳定网络、瞬变电压抑制器和衰减器,所述线路阻抗稳定网络电连接在供电电源和待测设备之间的线路上;所述瞬变电压抑制器安装在信号源的输出端上;所述衰减器连接在测量设备的输入端口。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载甚高频通信电台雷电电磁脉冲损伤效应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设备为示波器,所述测量设备为频谱仪,所述插针注入端和线缆耦合端上分别电连接有脉冲注入探针和耦合探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载甚高频通信电台雷电电磁脉冲损伤效应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2中,根据RTCA/DO-160G中,分别进行插针注入试验和线缆感应试验所用的雷电电磁脉冲波形类别及具体波形,来确定雷电电磁脉冲波形类别;
波形幅值由试验电平等级确定;而试验电平等级由设备安装的具体环境及互连线缆的预期暴露程度决定,或者由飞机级和系统级功能危险性评估确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载甚高频通信电台雷电电磁脉冲损伤效应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敏感度性能参数包括音频响应、接收灵敏度、谐波失真、发射功率、频率稳定度和调制深度;并且,步骤S3具体包括:测试前,在118MHz、127MHz和136MHz这三个频率点上,分别对待测设备进行音频响应、接收灵敏度、谐波失真、发射功率、频率稳定度和调制深度这6项参数的检测,并记录参数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套学院,未经河套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201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