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为压缩机制冷系统中的冷凝器远距离提供冷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04749.0 | 申请日: | 2020-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7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瞿红;朱明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春荣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5B39/04;F25B41/40;F25B41/34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郭先彬 |
地址: | 2118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产业技***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机 制冷系统 中的 冷凝器 远距离 提供 冷却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压缩机制冷系统中的冷凝器远距离提供冷却的方法,包括:提供室内单元,将压缩机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全部设置于所述室内单元内,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换热器,所述压缩机制冷系统的冷凝器为所述换热器的一部分;提供室外单元作为放热端,且所述室外单元的安装位置高于所述室内单元的安装位置;以及将所述室内单元和所述室外单元通过系统管路连通,且所述换热器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室外单元构成分离式重力热管换热系统。本发明显著提高了压缩机的能效比,改善了压缩机系统的回油,提高压缩机运行的稳定性,同时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整个制冷系统更节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压缩机制冷系统中的冷凝器提供冷却的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分离式重力热管技术为压缩机制冷系统中的冷凝器远距离提供冷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压缩机制冷系统中,压缩机一旦选型确定,压缩机的能效比主要取决于排气压力与吸气压力之间的差值。当压缩机吸气压力一定时,排气压力越高,则压缩机的能效比越低;反之,排气压力越低,压缩机的能效比越高。
压缩机排气压力主要和冷凝压力及管路阻力有关,冷凝压力取决于冷凝器能力及冷源条件;管路阻力主要取决于管路长度、管径、弯头半径、弯头数量等。系统管路越长,阻力越大,会造成压缩机排气压力提高,压缩机能效比降低。管路阻力对系统制冷能力及能效比没有任何益处,所以,应该想办法尽量降低管路阻力,提高压缩机的能效比。
受压缩机回油对冷媒流速的要求及安装条件等因素限制,很难通过增大管路管径、减少管路长度、减少管路弯头数量等措施达到减少管路阻力,进而降低压缩机排气压力,提高能效比的目的。事实上,因管路阻力严重影响制冷系统中压缩机能效比的现象长期大范围存在。
针对传统压缩机制冷系统管路太长影响压缩机系统回油和能效比低的技术问题,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一种为压缩机制冷系统中的冷凝器远距离提供冷却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分离式重力热管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压缩机制冷系统因管路太长降低压缩机能效比,并影响系统回油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为压缩机制冷系统中的冷凝器远距离提供冷却的方法包括:提供室内单元,将压缩机制冷系统中的压缩机、蒸发器和冷凝器全部设置于室内单元内,所述室内单元还包括换热器,所述压缩机制冷系统的冷凝器为所述换热器的一部分;提供室外单元作为放热端,且所述室外单元的安装位置高于所述室内单元的安装位置;以及将所述室内单元和所述室外单元通过系统管路流体连通,且所述换热器的另一部分与所述室外单元构成分离式重力热管换热系统。
所述室外单元可包括风冷冷凝器、水冷冷凝器、蒸发冷式冷凝器等。
所述室内单元还可包括压缩机制冷系统节流装置、系统管路和管路配件。
所述方法可进一步包括提供控制单元,以自动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室外单元系统管路中设置有冷媒流量调节装置。
所述室内单元的系统管路中也可设置有冷媒流量调节装置。
具体地,在所述室外单元的液态冷媒出口和所述换热器的液态冷媒进口之间的室内单元的系统管路中设置冷媒流量调节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1)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可长距离布置,工程上可超过200米,甚至更长距离。
(2)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采用分离式重力热管技术实现热交换,零能耗。
(3)压缩机制冷系统管路短,管路阻力小,显著提高压缩机的能效比。
(4)压缩机制冷系统管路短,改善了压缩机系统的回油,使压缩机系统工作更加稳定可靠,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春荣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春荣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47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