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人脸多属性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05187.1 | 申请日: | 2020-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72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朱策;胡佃敏;章超;张铁;刘翼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40/16 | 分类号: | G06V40/16;G06V10/774;G06V10/764;G06V10/766;G06K9/62;G06V10/82;G06N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孙一峰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人脸多 属性 识别 方法 | ||
1.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人脸多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本次人脸多属性识别任务的k项目标人脸属性,k≥1,明确输入数据需要带有的属性标签:A={ai|i=1,...,k},其中ai表示第i项目标人脸属性的标签;
S2、根据S1确定的k项属性,基于多源数据选取n个不同的数据集Dj,j=1,2,...,n,n≥1,每个数据集要求至少包含A中的一项目标人脸属性标签,则Dj包含的目标人脸属性标签记作其中sj表示Dj包含的目标人脸属性标签的数量,且1≤sj≤k;
S3、依次选择数据集Dj,对照任务目标人脸属性标签集A,为Dj中未包含标签的属性添加伪标签,并将添加伪标签后的标签集记作且
S4、按照k项目标人脸属性的特点,将其分为分类属性和回归属性,并为人脸回归属性的原数值标签添加衍生类别标签,构建人脸识别神经网络,包括所有属性共享的浅层网络以及独立提取一种属性特征的分支网络;
S5、选取数据集Dj,根据包含的目标属性数量sj及标签的分布情况自适应地设置损失函数权重和共享层的学习率,通过参数初始化策略对模型进行训练,并在训练完成时保存模型参数Wj;
S6、若j=n,则模型学习完毕,通过该模型可以对输入人脸图片获得多项目标人脸属性识别结果;否则,令j=j+1,并回到S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人脸多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构建的人脸识别神经网络,对于人脸属性中的分类属性,其分支网络直接添加全连接层,最后利用softmax函数对进行属性识别;对于人脸属性中的回归属性,由于数值描述的模糊性,将模型设计为原数值标签增加衍生类别标签,并在训练时,采用级联的方式计算该类属性的损失,即对于原数值标签,利用MAE损失函数计算其误差,记作Lvalue,对于衍生类别标签向量利用KL散度计算其损失,记作Lvector,对于该类属性,损失函数采用级联的方式计算:
L=Lvalue+αLvector
其中α为两种损失的平衡因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人脸多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采用数据集Dj对人脸多属性识别模型进行训练时,根据其原始目标属性标签集Aj依次设置对应第i项目标属性地损失函数权重λi,i=1,2,...,k:若则设置对应的λi=0;否则,根据其在数据集Dj中分布的平衡程度,在(0,1]区间内调整λi,原则是标签类别分布越不平衡,λi越小,则总的损失函数记作:
其中Li代表第i项属性任务的损失函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人脸多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根据数据集Dj包含的目标人脸属性数量sj,调整共享层的学习率,若j=1则共享层学习率与全局学习率相同;否则,根据其缺少的属性数量自适应地减小共享层的学习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人脸多属性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描述的S5中,恰当的参数初始化方法为:对于数据集Dj的训练,若j=0,则参数随机初始化,否则用Wj-1初始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518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