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压电效应击打式风力发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05377.3 | 申请日: | 2020-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89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朱群志;李琛;肖亮;朱胜奎;张涛;刘义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D9/25 | 分类号: | F03D9/25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刘小莉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压电效应 击打 风力 发电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压电效应击打式风力发电装置,包括,承载组件,包括支撑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防护壳;发电组件,嵌入设置于所述支撑板和防护壳构成的容置空间内;以及,迎风组件,与所述发电组件的基座连接;所述基座的支撑柱穿过所述防护壳的上板与所述迎风组件的基板连接;所述上板上开设的穿孔直径大于所述支撑柱的直径;其中,所述防护壳还包括侧板,所述侧板位于所述上板和支撑板之间;本发明的压电陶瓷块固定在支撑板上,不易脱落,稳定可靠;同时十字型迎风板增加了迎风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压电效应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压电效应击打式 风力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清洁能源,风能是解决当今环境问题的一种可靠选择。目前对风能的 利用基本局限在通过使用叶轮风机发电的范围内。其原理一般为:风的动能转 化为风机叶片旋转的机械能,叶轮的机械能再通过变速装置及发电机转化为电 能。风机发出的电能再经过直交流转换变压后并入电网或储存;使用风机可以 对风能进行较好的利用,但其缺点是只有当风速大于风机的启动风速,风机才 能转动并发电,同时风机的造价高,回收成本周期长;因此在一些风力强度较 小、风能总量可观的场所,风机难以利用这部分风能。
压电效应最早于1880年由法国物理学家P·居里和J·居里发现;如果没 有外力作用,压电材料内部正、负两种电荷对称分布分离开,整体上晶体呈现 电中性,而当晶体在机械应力作用下,对称性被打乱,内部将产生电极化状态 的变化,同时在它的某些表面上出现异号极化电荷,这种没有电场作用,只是 由于应变或者应力作用而在晶体表面产生电荷的现象,称为压电效应。
在对建筑外墙风能的利用上有人设计一种建筑外墙压电式风力发电系统(CN103762895A),通过布置在建筑外墙的发电单元,使风能带动相互交叉的 压电发电片发生形变从而产生电能;该发明可以对建筑外墙的风能进行较为有 效的利用,同时该发明不足的是发电片本身作为活动支撑部件容易脱落,且对 垂直于墙面处的风能利用较差。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 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 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 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利用压电效应击打式风力发电装置存在发电片本容易脱落, 且对垂直于墙面处的风能利用较差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压电效应击打式风力发电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压电效应击打 式风力发电装置,包括,
承载组件,包括支撑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上的防护壳;
发电组件,嵌入设置于所述支撑板和防护壳构成的容置空间内;以及,
迎风组件,与所述发电组件的基座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利用压电效应击打式风力发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 中:所述基座的支撑柱穿过所述防护壳的上板与所述迎风组件的基板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利用压电效应击打式风力发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 中:所述上板上开设的穿孔直径大于所述支撑柱的直径;
其中,所述防护壳还包括侧板,所述侧板位于所述上板和支撑板之间。
作为本发明所述利用压电效应击打式风力发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 中:所述发电组件的柔性衔接件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板和远离所述支撑柱一侧 的基座连接。
作为本发明所述利用压电效应击打式风力发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方案,其 中:所述柔性衔接件为弹簧或橡胶制成的柔性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大学,未经上海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53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法和系统
- 下一篇:一种传统村落防火保护单元划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