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信号处理电路、非接触连接器、信号处理方法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06316.9 | 申请日: | 2020-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81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谢棋军;杨永友;刘庆波;底青云;洪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R13/66 | 分类号: | H01R13/66;H01R24/40;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16 | 代理人: | 吴绍群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 处理 电路 接触 连接器 方法 存储 介质 | ||
1.一种信号处理电路,应用于非接触连接器,所述非接触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所述插头包括主线圈,所述插座包括副线圈,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分别通过主线圈和副线圈之间的电磁耦合实现通信连接,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设于所述插头和/或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包括:线缆、端口处理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
所述线缆,其一端能够连接设备,另一端连接所述端口处理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设备发送的信号和/或向所述设备发送信号;
所述端口处理单元,其一端连接所述线缆,另一端连接所述信号处理单元,用于获取与所述连接器连接的设备的端口的数据通信传输模式,根据所述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对所述线缆进行接口配置;所述端口处理单元包括输入输出处理模块和信号处理模块;
所述输入输出处理模块,一端与所述线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和所述设备发送的初始信号,计算设备侧信号补偿因子;
所述信号处理模块,一端与所述输入输出处理模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连接,用于接收所述主线圈和/或副线圈发送的信号,将其按照所述数据通信传输模式进行信号转换,并将转换后的信号发送至所述输入输出处理模块,以使所述输入输出处理模块根据所述设备侧信号补偿因子对转换后的信号进行补偿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至所述设备;
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连接所述主线圈和/或所述副线圈,用于若接收到所述设备发送的信号,将其发送至所述主线圈和/或副线圈;和/或,若接收到所述主线圈和/或副线圈发送的信号,将其按照所述数据通信传输模式发送至所述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包括载波补偿模块,所述载波补偿模块一端与所述端口处理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线圈和/或所述副线圈连接;
所述载波补偿模块用于根据采集的主线圈发送的信号和第一预设信号,计算得到主线圈侧信号补偿因子,并根据所述主线圈侧信号补偿因子对所述设备发送的信号进行补偿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至所述主线圈;和/或,
所述载波补偿模块还用于根据采集的副线圈发送的信号和第二预设信号,计算得到副线圈侧信号补偿因子,并根据所述副线圈侧信号补偿因子对所述设备发送的信号进行补偿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至所述副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和/或所述插座还包括命令处理单元,所述命令处理单元与所述信号处理单元连接;
所述命令处理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插座中是否有能够存储信号的存储空间,若无,则控制所述插头停止向所述插座发送信号;和/或,
所述命令处理单元用于判断所述插头中是否有能够存储信号的存储空间;若无,则控制所述插座停止向所述插头发送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命令处理单元还用于:
判断所述插头中是否有信号发送至所述插座,若无,则发送表征无待发送信号的第一提示信息;和/或,
判断所述插座中是否有信号发送至所述插头,若无,则发送表征无待发送信号的第二提示信息。
5.一种非接触连接器,所述非接触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包括:
第一磁芯;
第一螺纹壳体,布置成包裹所述第一磁芯的外周,所述第一螺纹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磁芯外周形成齿形仓;
第一线圈,设于所述第一螺纹壳体的齿形仓,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一磁芯形成主线圈;
所述插座包括:
第二磁芯;
第二螺纹壳体,设于所述第二磁芯的内周,所述第二螺纹壳体的内壁与所述第二磁芯的内周形成齿形仓,所述插头和所述插座通过所述第一螺纹壳体与所述第二螺纹壳体实现螺纹连接;
第二线圈,设于所述第二螺纹壳体的齿形仓,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第二磁芯形成副线圈,当所述插头连接所述插座时,所述主线圈和所述副线圈电磁耦合以实现所述插头与所述插座之间的通信连接;
所述非接触连接器还包括: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信号处理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631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人机器人智能船取样机构
- 下一篇:兼氧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