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过线装置及电控盒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07258.1 | 申请日: | 2020-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58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黄坤鹏;杜伟;李颖颖;范超;杨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奥克斯智能商用空调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6 | 分类号: | H05K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成律师事务所 11646 | 代理人: | 郭俊霞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装 电控盒 | ||
本申请涉及密封零件领域,公开了一种过线装置及电控盒。过线装置通过设置密封结构,将多个柔性片连接起来,以将固定圈的内孔完全密封。这样保证了在穿线之前,安装于过线孔的过线装置能够将过线孔完全封闭,避免蛇虫鼠蚁或者其他杂物进入到设备的壳体中,保证了设备后期的正常安装及使用。安装过程需要穿线时,通过撕裂密封结构,使得多个柔性片变形后能够打开所述固定圈的内孔,此时将线穿过固定圈的内孔从而完成穿线。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控盒设置有上述的过线装置,因此在穿线之前,过线装置能够较好地密封过线孔,防止杂物进入到电控盒内,保证电控盒后续的安装使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密封零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过线装置及电控盒。
背景技术
当前,在一些设备的壳体上往往设置有供电线穿过的过线孔,为保证密封性和过线要求,过线孔的处装配有过线装置。以过线胶圈为例,线束从过线胶圈穿过,以防止壳体的过线孔边缘割线。但现有的过线装置在未进行穿线时,具有孔隙,密封性不佳,导致容易有杂物从过线装置进入到设备的壳体内,影响设备后期正常安装和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所要改善的是现有的过线装置在穿入线缆之前,密封性不佳的问题。
为改善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过线装置,固定圈以及连接于固定圈的多个柔性片,多个柔性片在固定圈的内周侧沿周向排列,多个柔性片之间通过可撕裂的密封结构相连,密封结构和多个柔性片共同密封固定圈的内孔。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密封结构,将多个柔性片连接起来,以将固定圈的内孔完全密封。这样保证了在穿线之前,安装于过线孔的过线装置能够将过线孔完全封闭,避免蛇虫鼠蚁或者其他杂物进入到设备的壳体中,保证了设备后期的正常安装及使用。安装过程需要穿线时,通过撕裂密封结构,使得多个柔性片变形后能够打开所述固定圈的内孔,此时将线穿过固定圈的内孔从而完成穿线。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各个柔性片均为扇形,柔性片的弧形边连接于固定圈的内周侧。柔性片设置为扇形,能够在密封结构被撕裂后,圆心角的一端能够更好地产生形变而掀起,从而打开固定圈的内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过线装置包括四个柔性片,各个柔性片均为直角扇形,四个柔性片的直角边共同形成十字形的间隙,十字形的间隙被密封结构密封。柔性片均设置为直角扇形,能够使得线束在穿线后尽量处于固定圈的中间位置,各个柔性片对线束的预紧力较为平衡,密封效果好。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固定圈的轴向上,密封结构的厚度小于柔性片的厚度。密封结构的厚度小于柔性片的厚度,能够更好地实现撕裂。即便密封结构与柔性片的强度相同,但因为密封结构的厚度较小,因此柔性片和密封结构受力时,也倾向于从密封结构处裂开,从而有效避免柔性片受损。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密封结构包括多个密封条,密封条的数量与柔性片的数量一致,相邻的两个柔性片之间的间隙通过密封条密封,各个密封条的一端连接于固定圈的内周侧,另一端在固定圈的中心交汇,各个密封条均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相较于第二段靠近固定圈的中心;
在固定圈的轴向上,第一段的厚度小于第二段的厚度。
通过将第一段的厚度设置成小于第二段的厚度,使得整个密封结构在靠近固定圈中心的位置较薄,靠近固定圈内周侧的位置较厚,因此在密封结构被撕裂时,会首先从中心位置开裂,这样柔性片的圆周角处率先成为柔性片的自由端,方便柔性片掀开,从而打开固定圈的内孔。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保证穿过过线装置的线束靠近固定圈的中心。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段包括沿密封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分部和两个第二分部,两个第二分部分别连接于第一分部的两侧并分别与两个柔性片相连;
在固定圈的轴向上,第一分部的厚度小于第二分部的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奥克斯智能商用空调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奥克斯智能商用空调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72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