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离充电电源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07720.8 | 申请日: | 2020-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5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卓廷厚;张维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芯光润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3/335 | 分类号: | H02M3/335;H02M7/219;B60L53/31 |
代理公司: | 厦门仕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7 | 代理人: | 吴圳添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离 充电 电源 | ||
一种隔离充电电源,包括:交流电源,用于提供交流电力;第一整流电路,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用于将所述交流电源提供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至少两个变换电路,所述变换电路之间相互并联,所述变换电路的输入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输出;至少两个隔离变压器,一个所述隔离变压器的输入对应连接一个所述变换电路的输出;至少两个第二整流电路,一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入对应连接一个所述隔离变压器的输出;切换电路,所述切换电路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之间,所述切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二整流电路之间的连接结构在串联结构和并联结构之间切换。所述隔离充电电源输出电压范围得到拓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电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隔离充电电源。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不同于燃油汽车可以在加油站加油,而是需要充电桩进行充电。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充电桩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目前常见的充电桩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交流充电桩由于充电功率较小,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的要求,因此新安装的充电桩越来越多的倾向于直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的基本功能是将交流电进行隔离转换为直流电直接给电池充电。
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功率,一方面电池的电流容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电池的电压也越来越高。电池电压从最初的300V到现在已经做到了800V以上。这就意味着目前的新能源车电池电压300V~800V都有,相应的充电桩作为充电电源,也要满足至少200V~800V的充电电压范围。然而,现有的充电电源不能满足充电桩设计需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隔离充电电源,以使得充电电源能够具有更宽的输出范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离充电电源,包括:交流电源,用于提供交流电力;第一整流电路,所述第一整流电路用于将所述交流电源提供的交流电力进行整流;至少两个变换电路,所述变换电路之间相互并联,所述变换电路的输入连接所述第一整流电路输出;至少两个隔离变压器,一个所述隔离变压器的输入对应连接一个所述变换电路的输出;至少两个第二整流电路,一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输入对应连接一个所述隔离变压器的输出;切换电路,所述切换电路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之间,所述切换电路用于将所述第二整流电路之间的连接结构在串联结构和并联结构之间切换。
可选的,所述变换电路、所述隔离变压器和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均为两个;所述切换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正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正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二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正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一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地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第一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地端;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端连接第二个所述第二整流电路的地端;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三端、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和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三端连接控制单元。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三开关管均为NMOS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漏极,第二端为源极,第三端为栅极;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漏极,第二端为源极,第三端为栅极;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漏极,第二端为源极,第三端为栅极。
可选的,所述隔离充电电源还包括输入滤波电容,所述输入滤波电容位于所述变换电路前端。
可选的,每个所述隔离变压器的输入端上还具有谐振电感。
可选的,所述变换电路为全桥电路。
可选的,所述隔离充电电源还包括输出滤波电容,所述输出滤波电容位于所述第二整流电路后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芯光润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芯光润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77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