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灵敏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10111.8 | 申请日: | 2020-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52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黄小林;熊勇华;周耀锋;冷远逵;陈静;付金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69 | 分类号: | G01N33/569;G01N33/558;G01N33/532;G01N33/52;G01N21/31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许莹莹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灵敏 检测 李斯特 胶体 免疫 层析 试剂盒 | ||
本发明涉及免疫层析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灵敏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所述试剂盒由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和比色信号放大试剂组成,所述试纸条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单增李斯特菌;所述比色信号放大试剂由金生长A液和金生长B液组成,金生长A液为聚合物和三价金离子(Au3+)混合的配位生长液,金生长B液为对苯二酚和柠檬酸三钠混合的溶液。本发明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检测速度快、结果易读,且无需其他辅助仪器设备,可用于临床和突发事件的现场快速超灵敏检测以及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免疫层析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灵敏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剂盒。
背景技术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因其简单、快速、方便以及裸眼检测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食品安全检测以及环境监控等领域。传统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主要采用粒径为20~40nm胶体金作为信号探针,然而由于其较小的粒径导致其比色信号强度相对偏弱,进而导致其检测灵敏度偏低。相对较低的检测灵敏度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其在超灵敏检测中的应用。近些年,随着纳米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型纳米材料如荧光微球、量子点、量子点微球、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碳纳米材料以及磁性材料已经被报道可用于替代胶体金作为检测探针提高传统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灵敏度,但这些纳米探针的合成相对复杂,价格昂贵很难被市场推广使用。相对于这些新型纳米材料,胶体金因其合成简单、易修饰、生物相容性好、光学性质稳定以及易读取等优势一直以来在免疫层析试纸条占据主要的位置,特别是在商业化生产中,其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因此,如何提高传统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检测灵敏度对于进一步拓展其在超灵敏检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试纸条检测线信号放大策略因无需合成额外的辅助信号放大材料,因而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该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双金信号放大技术:在传统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信号扩增金标垫,其可以借助抗原抗体反应和生物素-链霉亲和素系统等特异性地在检测线结合金标抗体偶联物,导致胶体金纳米粒子的进一步聚集,从而放大胶体金的比色信号,如专利CN102507929A;2)酶增强技术:在传统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或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纳米酶催化氧化相应的底物如四甲基联苯胺(TMB)等生成有色的沉淀物沉积于检测线,从而使胶体金的比色信号得到放大;3)金或银染增强技术:在传统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基础上,当还原剂存在的情况下,金或银离子容易以胶体金为核心,聚集在胶体金表面还原成金或银原子,使纳米级大小的胶体金通过金或银离子的聚集和还原生长为更大的颗粒,从而使胶体金的比色信号得到放大,如专利CN102135536A。前两种方法由于需要对胶体金探针进行双标记,往往容易影响胶体金探针的免疫性能,导致方法学稳定性差。金或银染增强技术中金属纳米壳层的生长属于层层生长模式,其生长速率不仅与试纸条T、C线上金纳米粒子数量有关,而且与生长液的浓度以及生长时间密切相关,导致生长过程不可控,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差,大大限制了该方法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此外这些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的能力是有限的,仅为1~2个数量级。因此增敏后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依然无法实现低浓度待检物的超灵敏检测。本发明提出使用聚合物介导可控金生长技术显著增强试纸条检测线上胶体金探针的光学信号强度,条带颜色呈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化,可实现超低目标物浓度下的裸眼定性检测。经检索未见有采用可控金生长技术增敏传统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灵敏度的公开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针对现有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因胶体金探针信号强度偏弱导致检测灵敏度偏低的现状缺陷,提供了一种提高传统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检测灵敏度的新技术,实现对超低浓度目标检测物进行现场快速检测。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01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集群式人工智能在线服务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