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在滩涂区域的两栖清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11482.8 | 申请日: | 202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4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赖宗元;王恺祎;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B60F3/00;H02J7/35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贾森君 |
地址: | 31602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滩涂 区域 两栖 清理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滩涂区域的两栖清理装置,属于清理装置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清理装置不适用于滩涂区域且效率低等技术问题。本两栖清理装置包括机身,机身的两侧具有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浮体,浮体下方均设有履带轮和套设在履带轮上的履带,机身的尾端设有螺旋桨,机身的前端设有收集拖网,机身的上方还设有能够发射锚钩和缆绳的锚钩抛射头组件;锚钩和缆绳相连接;机身的前端和两侧均设有可拆卸式的机械爪。本发明中的两栖清理装置利用两栖推进系统能够在滩涂不同水位行走,而且整体工作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清理装置,特别是一种用于在滩涂区域的两栖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水上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海滩、河滩等滩涂区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白色垃圾,或漂浮在近岸水面,或散落在岸边的沙滩、石滩和草丛中。其分布凌乱,往往是水陆均有分布,因此人工清理起来难度较大。而且滩涂区域由于其水深不断变化不宜采用大中型船舶进入,而人工打捞因路程、安全、效率等问题又不适用的特定地带,其清理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这些大量堆积的海洋垃圾以及水面上漂浮着的浒苔、绿藻等苔藻类植物,严重影响着水域环境和其海域附近人民的生活。
目前,国内外已经研制出较多的垃圾清理机器人,主要分为地面垃圾清理机器人和水上垃圾清理机器人。地面垃圾清理机器人多为室内垃圾清理机器人,例如中国专利CN201120106231.2所揭露的一种“适用于多种地面的扫地机器人”,该机器人主要是通过清扫和吸附作用清理室内或者露天广场上散落的小型颗粒、碎屑等垃圾。其对于非平整地形和水面上体积较大的垃圾(例如塑料瓶、塑料袋等)则往往无法进行清理与拾取。水上垃圾清理机器人一般都是针对水上垃圾而设计,例如中国专利CN201010223569.6所揭露的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船”,通过铲斗型链网式传送装置进行水面漂浮物的回收。但是,该水面垃圾清理机器人不仅无法清理岸边石滩和草丛中的垃圾,而且由于其自身传送带一部分浸没在水中,传动时激起的波纹往往将垃圾向更远处推动,从而导致清理效果并不理想。
同时,目前也有少数水陆两用的垃圾清理机器人正在研制,例如中国专利CN200720030048.2所揭露的“水陆两用垃圾清理机器人”,包括清理水面垃圾用机械手、陆地垃圾清扫装置、水陆两用转换部分、螺旋桨动力装置和履带装置等。虽然该机器人能够实现水陆两栖垃圾清理作业,但是每次机械手在水面拾取垃圾后都需要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动作将垃圾送入垃圾筐内;另外,在陆地上进行清理时,其传统的双履带行进机构导致其越野机动能力较差,很难在石滩等场地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用于在滩涂区域的两栖清理装置,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适用于滩涂区域的两栖清理装置并提高其清理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在滩涂区域的两栖清理装置,包括机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的两侧具有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浮体,所述浮体下方均设有履带轮和套设在所述履带轮上的履带,所述机身的尾端设有螺旋桨,所述机身的前端设有收集拖网,所述机身的上方还设有能够发射锚钩和缆绳的锚钩抛射头组件;所述锚钩和缆绳相连接;所述机身的前端和两侧均设有可拆卸式的机械爪。
其原理如下:本两栖清理装置可广泛应用于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人工打捞难度大且效率低的滩涂区域,当该装置处于“部分浸水”的时候,系统通过水线感应器感应水位,控制器开启履带推进装置;由于地形影响以及变化,当该装置处于“全部浸水”的情况时,在该装置的尾部有一根能够提供足够动力的螺旋桨开启运转,并且机身通过浮体漂浮在水面上。螺旋桨推进是利用螺旋桨的旋转产生推力,从而推动两栖清理装置在水上行驶。这种推进方式的效率较高,工作可靠,转向及倒车性能也相对较好,而且螺旋桨在水下工作时相比露天在噪音污染方面更小。当利用履带运行时,可以通过差速离心机构来航行和方向操作。本技术方案两栖清理装置中的两栖推进系统结构简单,易于维护,能够适应滩涂起伏不平的表面,稳定地提供驱动力,两者方式可以通过水线感应器识别不同场景后自动切换,操作简单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海洋大学,未经浙江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148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