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补光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13507.8 | 申请日: | 202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1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宋冠良;宋洪刚;陶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威海德盛电子有限公司;山东德盛智能交通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35 | 分类号: | H04N5/2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周春枚 |
地址: | 264200 山东省威海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补光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其中,该方法包括:接收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触发信号,其中,触发信号至少包括:触发起始沿和信号脉冲时长;以触发起始沿为补光的起始时间点,并以信号脉冲时长确定补光时长,对图像采集装置进行补光操作。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补光装置在给图像采集装置补光时,容易出现补光时间过短导致曝光不足,或者补光时间过长导致光污染加重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补光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补光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补光灯给相机补光时,图像采集装置(如相机)输出一个触发信号给补光灯,补光灯收到触发信号后,进行一次闪光给图像采集装置补光。为了保证正常补光,一般图像采集装置会有一个固定时间或自动时间的延时,闪光灯为了补上光也会给相机一个大于图像采集装置曝光时间的补光时长。因为补光时长大于曝光时长,造成了补光能量的浪费,也会出现曝光过度现象。
针对上述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补光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补光装置在给图像采集装置补光时,容易出现补光时间过短导致曝光不足,或者补光时间过长导致光污染加重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补光方法,应用于补光装置,所述补光装置与图像采集装置连接,该补光方法包括:接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触发信号,其中,所述触发信号至少包括:触发起始沿和信号脉冲时长;以所述触发起始沿为补光的起始时间点,并以所述信号脉冲时长确定补光时长,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进行补光操作。
可选地,所述触发起始沿为触发信号的脉冲下降沿或脉冲上升沿。
可选地,所述补光装置与图像采集装置之间连接有触发信号线和通讯线,其中,所述通讯线的类型为下述之一:CAN总线、485总线。
可选地,所述补光装置与图像采集装置之间连接有触发信号线。
可选地,所述补光装置与图像采集装置之间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建立连接关系。
可选地,在接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触发信号之前,所述补光方法还包括:确定目标工作方式,其中,所述目标工作方式至少包括:脉冲发射工作方式和/或连续发射工作方式,所述脉冲发射工作方式用于指示补光装置对补光效果进行如下至少之一的调制:发射功率调制、占空比调制、频率调制,所述连续发射工作方式用于指示补光装置基于触发信号调整发射强度,无需进行占空比调制或频率调制。
可选地,在接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触发信号之后,所述补光方法还包括:以所述触发信号的结束沿为补光结束点,结束补光操作,并待机补光装置,其中,所述触发信号的结束沿是与所述触发起始沿状态相反的信号沿,所述结束沿包括:上升沿或下降沿。
可选地,所述补光方法还包括:控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在所述触发起始沿时开启;控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的曝光时长与所述补光时长相同;控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在所述触发信号结束时待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智能补光装置,补光装置与图像采集装置连接,该补光装置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图像采集装置发送的触发信号,其中,所述触发信号至少包括:触发起始沿和信号脉冲时长;补光单元,用于以所述触发起始沿为补光的起始时间点,并以所述信号脉冲时长确定补光时长,对所述图像采集装置进行补光操作。
可选地,所述触发起始沿为触发信号的脉冲下降沿或脉冲上升沿。
可选地,所述补光装置与图像采集装置之间连接有触发信号线和通讯线,其中,所述通讯线的类型为下述之一:CAN总线、485总线。
可选地,所述补光装置与图像采集装置之间连接有触发信号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威海德盛电子有限公司;山东德盛智能交通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威海德盛电子有限公司;山东德盛智能交通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35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