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温度和电位的微生物环境模拟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13959.6 | 申请日: | 202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0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陆江南;陈建文;王修才;朱文博;施淞瀚;吴徐平;叶大贵;许仁俊;林浩勃;王秋虹;黄穗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M1/38 | 分类号: | C12M1/38;C12M1/36;C12M1/3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蔡伟杰 |
地址: | 528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温度 电位 微生物 环境模拟 测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温度和电位的微生物环境模拟测试系统,包括:上位机、控制装置和环境模拟装置;温度电控装置和显微图像采集系统分别连接环境模拟装置;通过上位机控制控制装置来控制温度电势块参数目标温度和目标电位,实现培养室微生物在不同温度和电位环境下变化观察;实验结果偏差小,研究效率高,过程方便快捷;本发明可用于观察微生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环境模拟测试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温度和电位的微生物环境模拟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与不同电压条件下的显微观察是研究微生物生活规律或培育方案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微生物进行温度或者电势条件下的生活习性观测与人类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息息相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现有的温度条件的显微观察和电势差条件下的显微观察测试往往是单一的条件观察,对一大批样品进行显微观察、恒温培育与电势差培养,但是却不对微生物在巨大温差与电位差混合条件的生活习性进行研究,从而很难得知微生物对温度的偏好或者对存在不同电位差条件下的生活习性以及在有较大温差下的生活习性,这极不利于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该研究方法不仅忽略了因条件与培养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变量,且没能将温度与电压差的条件进行综合观察与分析,甚至导致实验结果与现实生产造成较大偏差,且研究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基于温度和电位的微生物环境模拟测试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温度和电位的微生物环境模拟测试系统,包括:上位机、控制装置和环境模拟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上位机通讯连接;所述环境模拟装置包括:培养室和温度电势块,所述温度电势块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温度电势块用于在培养室中产生目标温度和目标电位;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上位机的指令信号,来控制温度电势块产生目标温度和目标电位。
通过上位机控制控制装置来控制温度电势块参数目标温度和目标电位,实现培养室微生物在不同温度和电位环境下变化观察;实验结果偏差小,研究效率高,过程方便快捷。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温度电控装置还包括实时监控仪,所述实时监控仪分别连接所述上位机和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实时监控温度和电位大小。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环境模拟装置还包括循环水冷管、缓冲橡胶垫、绝热绝缘保护壳、铝制支撑块、温度电势总线、铝质外壳、透光玻璃顶盖、密封压力螺丝、ITO玻璃盖板;所述循环水冷管设于所述铝质外壳内;所述铝制支撑块设于所述铝制外壳上,所述绝热绝缘保护壳设于所述铝制支撑板上,所述温度电势块设于所述绝热绝缘保护壳内,所述培养室设于所述绝热绝缘保护壳上且与所述温度电势块接触;所述缓冲橡胶垫设置于所述铝制外壳出口;所述ITO玻璃盖板设于所述培养室上方;所述透光玻璃顶盖设于所述ITO玻璃盖板上方,所述密封压力螺丝穿过所述透光玻璃顶盖。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温度电势块包括银电极、电极接线、温度传感器、传感器接线、铸铜蓄热块、加热块、加热块接线、冷热片、冷热片接线、散热片和散热风扇;所述电极接线和所述银电极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加热块接线连接;所述加热块和所述冷热片接线连接;所述冷热片和所述传感器接线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银电极和所述铸铜蓄热块之间,所述加热块设于所述铸铜蓄热块内;所述冷热片设于所述铸铜蓄热块和所述散热片连接;所述散热风扇设于所述散热片下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显微图像采集系统,所述显微图像采集系统包括数码光学显微系统、系统支架、环形灯和载物台;所述数码光学显微系统设于所述环境模拟装置上方;所述系统支架设于所述载物台上;所述数码光学显微系统设于所述系统支架上;所述环形灯通过固定螺丝与所述系统支架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未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39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燃烧器
- 下一篇:一种超声混响伪像抑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