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磁流变阻尼器件内部磁流变液的沉降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14905.1 | 申请日: | 202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88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辉;邹致远;苏杭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C5/00 | 分类号: | G01C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缙云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0237 | 代理人: | 王翔 |
地址: | 40004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变 阻尼 器件 内部 沉降 监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流变阻尼器件内部磁流变液的沉降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布置监测磁路结构;2)通过交流电流源向磁路的上、下激励线圈施加交流电流;3)计算当阻尼器内沉降未发生时的监测输出;4)计算当阻尼器内沉降体生成并逐渐累积时的监测输出;本发明通过在阻尼器内缸底部布置监测磁路结构,基于互感变压器式传感原理,能够实时检测阻尼器中磁流变液的的沉降状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磁流变液阻尼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流变阻尼器件内部磁流变液的沉降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磁流变阻尼器件一旦静置,由于运行产生的有效流动停止,在重力作用下,磁流变液表现为动力学不平衡的非均相体系,沉降过程立即开始。和其他悬浮体系沉降研究一致,目视法最早被用来观测磁流变液沉降,并指出静置磁流变液在重力作用下将出现水平分层,从上到下依次为上清液区初始浓度区可变浓度区和沉积区其界线分别称为泥线、凝胶线和沉积线,如图5所示,上下箭头表示界线的发展趋势,泥线和凝胶线将随沉降过程最终消失而三线合一,仅存上清液区和沉积区。根据观察,静置磁流变液总是先在容器底部形成高浓度沉降体,然后沉降体累积高度逐渐增加,但沉降体的体积分数基本稳定,直到上清液出现时,沉降体即有板结趋势。
为了更为精确的获得磁流变液的沉降规律,人们将磁流变液盛装在透明试管中构成磁流变液柱,并开展了大量的沉降监测研究。部分监测研究基于磁流变液热导率、电导率随磁流变液浓度的变化规律,将探测传感器固定于磁流变液柱中的某一位置获取局部位置监测参数的时变信息。如上文所述,由于底部率先形成沉降体后其内部磁流变液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这种基于局部位置探测的监测方法就受到了限制。还有部分研究以人为设定时间间隔开展垂向扫描,基于磁流变液磁导率获得磁流变液浓度的垂向分布,这种方法既能得到磁流变液浓度的时间间隔变化,也能得到分布信息,但真实磁流变阻尼器件中的磁流变液一般由铁磁缸筒包围,位于试管外部的电感探测将不再有效,且位移扫描方式也无法使用。
磁流变阻尼器件内部磁流变液的沉降进行监测,必须针对非透明、磁屏蔽缸筒的现实情况,适应阻尼器件在装备上的安装与运行条件,伴随磁流变阻尼器件服役全过程,且具有结构紧凑、无需人工干预等特点。
因此,现有技术中需要一种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磁流变阻尼器件内部磁流变液的沉降监测方法。
发明内容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磁流变阻尼器件内部磁流变液的沉降监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布置监测磁路结构。
1.1)将工字架安装在底置双通道磁流变阻尼器的缸筒底部中。具体地,所述底置双通道磁流变阻尼器包括外缸筒、内缸筒、活塞、活塞杆、分散桨和电机。
所述外缸筒上端封闭,下端连接有底座。所述内缸筒位于外缸筒内部,其上端连接在外缸筒的封闭端上,下端连接在底座上。所述内缸筒下端形成磁轭。所述内缸筒上下端的外壁上均设置有若干流通孔。所述活塞位于内缸筒内。所述活塞杆一端与活塞固定连接,另一端从外缸筒上端穿出。所述分散桨位于内缸筒下端的磁轭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入底座并连接分散桨。
所述工字架包括空心轴、两个激励臂和两个感测臂。
所述两个激励臂和两个感测臂交错布置在所述空心轴上,两个激励臂的轴线和两个感测臂的轴线均位于同一平面上。
所述工字架位于内缸筒底部。其中,所述工字架的空心轴固定在底座中。所述两个激励臂和两个感测臂位于磁轭内,并位于底座和分散桨之间。所述两个激励臂和两个感测臂的安装位置均高于内缸筒下端的流通孔。所述两个激励臂与磁轭间无间隙配合,与磁轭形成连续磁路。所述两个感测臂与磁轭间具有感测间隙,记感测间隙为δ。
将两个激励臂分别记为上激励臂和下激励臂。所述上激励臂上套有上激励线圈。所述下激励臂上套有下激励线圈。所述上激励线圈和下激励线圈反向串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49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化天线贴合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到达时间的预估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