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电电缆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15053.8 | 申请日: | 202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4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稻野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B7/18 | 分类号: | H01B7/18;H01B9/02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朱龙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电 电缆 | ||
在延长通电电缆的电缆长度的情况下,抑制电线的共振频率降低而容易产生浪涌电压的情况。由于屏蔽管(20)的截面呈星形形状,因此在周向上与内部的电线(22、24、26)的外周面断续接触,电线(22、24、26)的导体(22a、24a、26a)与屏蔽管(20)之间的平均的间隔距离变大,并且C(电容)与该间隔距离成反比例地变小。与此相伴,在被施加了逆变器输出电压的情况下,在电线(22、24、26)中产生的LC减少,共振频率变高,因此即使在电缆长度变长而共振频率变低的情况下,与逆变器输出电压的频率成分的重叠区域变小,能够抑制由电共振引起的浪涌电压的产生,并且能够抑制由该浪涌电压引起的对电动发电机施加过电压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电电缆,特别是涉及使多个电线插通于筒状的屏蔽部的内部的通电电缆。
背景技术
已知有使多个电线插通于筒状的屏蔽部的内部的通电电缆。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通电电缆(线束)是其中一个例子,例如配设于逆变器与电动机之间而被施加陡变脉冲电压。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通电电缆在蛇腹状的合成树脂管的表面设置有金属层,该金属层作为屏蔽部发挥功能。通过使用蛇腹状的合成树脂管,通电电缆的柔软性变高,容易处理(布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44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在对通电电缆施加陡变脉冲电压的情况下,在内部的电线中产生LC(电感电容),若电缆长度变长,则LC增加,电共振频率降低,与陡变脉冲电压的频率成分的重叠区域(图3的E区域)变大,通过电共振而产生浪涌电压,存在对电动机等电气部件施加过电压的可能性。
图3的“逆变器波形频率成分A”是从逆变器向电动机施加陡变脉冲电压的情况下的逆变器输出电压的频率成分,在高频侧即开关特性为高速且电动机高速旋转的一侧的E区域与共振频率重叠,有可能产生浪涌电压。“电缆(长)共振频率”是电缆长度长的情况下的共振频率特性,“电缆(短)共振频率”是电缆长度短的情况下的共振频率特性,若电缆长度变长,则共振频率变低。
本发明是以以上的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在延长了通电电缆的电缆长度的情况下电线的共振频率降低而容易产生浪涌电压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1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使多个电线插通于筒状的屏蔽部的内部的通电电缆中,所述屏蔽部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在周向上连续设置有多个凹凸的星形形状。
第2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的通电电缆中,所述屏蔽部是整体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的屏蔽管。
第3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或第2发明的通电电缆中,所述星形形状的凹凸的数量在整周为15周期~50周期的范围内。
第4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第3发明中的任一发明的通电电缆中,所述通电电缆配设于用作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源的电动机与逆变器之间,将从该逆变器输出的陡变脉冲电压施加于该电动机。
发明的效果
在这样的通电电缆中,由于屏蔽部的截面呈星形形状,因此在周向上与内部的电线的外周面断续接触,电线的导体与屏蔽部之间的平均的间隔距离变大,并且C(电容)与该间隔距离成反比例而变小。与此相伴,施加了陡变脉冲电压的情况下的电线的LC降低而共振频率变高,因此即使在电缆长度变长而共振频率变低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与陡变脉冲电压的频率成分的重叠,或者重叠区域变小,从而抑制由电共振引起的浪涌电压的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50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用驱动装置
- 下一篇:用于对话解交织的丰富消息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