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拼装层间压力探测器件和路面层间压力监测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15675.0 | 申请日: | 202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379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8 |
发明(设计)人: | 赵鸿铎;曾孟源;吴荻非;边泽英;蔡爵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L1/24 | 分类号: | G01L1/24;G01L19/00;E01C23/01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严晨;许亦琳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拼装 压力 探测 器件 路面 监测 结构 | ||
1.一种可拼装层间压力探测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封装件本体(1),所述封装件本体(1)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柔性层体封装件(11)和第二柔性层体封装件(12),所述封装件本体(1)包括传感区域(13)和非传感区域(14),所述传感区域(13)沿封装件本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传感区域(13)中的第二柔性层体封装件(12)的封装面上分布有传感段光纤(131)和凹槽(133),所述凹槽(133)的位置与传感段光纤(131)相交错,所述传感区域(13)中的第一柔性层体封装件(11)的封装面上设有与凹槽(133)相配合的凸起(132),还包括分布于非传感区域(14)的过渡段光纤(141),所述过渡段光纤(141)与传感段光纤(131)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拼装层间压力探测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层体封装件(11)为上层封装结构,所述第二柔性层体封装件(12)为下层封装结构;
和/或,所述传感区域(13)位于封装件本体(1)的中部,所述传感段光纤(131)在传感区域(13)所对应的封装面上均匀分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拼装层间压力探测器件,其特征在于,封装面中传感段光纤(131)的长度为4~8m;
和/或,过渡段光纤(141)的长度为4~8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拼装层间压力探测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柔性层体封装件(12)的封装面上设有传感光纤容纳槽(134),所述传感段光纤(131)位于传感光纤容纳槽(134)中,所述传感光纤容纳槽(134)的深度为1~2mm,所述传感光纤容纳槽(134)的宽度为1~2mm;
和/或,所述凹槽(133)在传感区域(13)中的第一柔性层体封装件(11)的封装面上均匀分布,所述凹槽(133)沿封装件本体(1)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柔性层体封装件(12)的封装面上凹槽(133)的凸起的面积≥25cm2,所述传感段光纤(131)与所述凹槽的相交次数≥4次,所述凸起(132)的厚度为2~10mm,所述凹槽(133)的深度为2~10mm,所述凸起的高度小于与其相配合的凹槽的深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拼装层间压力探测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非传感区域(14)中的第一柔性层体封装件(11)和/或第二柔性层体封装件(12)的封装面上设有过渡光纤容纳槽(142),所述过渡段光纤(141)位于过渡光纤容纳槽(142)中,所述过渡光纤容纳槽(142)的深度为1~2mm,所述过渡光纤容纳槽(142)的宽度为1~2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拼装层间压力探测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件本体(1)为柱体,所述封装件本体(1)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或正六边形,所述封装件本体(1)的横截面的面积≥400cm2,所述第一柔性层体封装件(11)的厚度为3~4mm,所述第二柔性层体封装件(12)的厚度为3~4mm,所述封装件本体(1)的厚度6~8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拼装层间压力探测器件,其特征在于,封装件本体(1)还包括光纤熔接槽(15),所述光纤熔接槽(15)位于封装件本体(1)的边缘,所述过渡段光纤(141)延伸至光纤熔接槽(15);
和/或,第一柔性层体封装件(11)和第二柔性层体封装件(12)之间通过粘结剂粘结。
8.一种路面层间压力监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结构,所述路面结构包括面层(2)和基层(3),所述面层(2)和基层(3)之间设有如权利要求1~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可拼装层间压力探测器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567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