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阻尼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15804.6 | 申请日: | 202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3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方威;于秀伟;刘文斌;尤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16F9/32 | 分类号: | F16F9/32;F16F9/348;B64C25/6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刘佳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尼装置包括等粗圆柱状油针、浮动油孔挡片、分油盘和限位螺母端头。油针的外表面上沿其纵向轴线等角度地开设有过流槽。油孔挡片呈开口圆环状,其上居中地设有内孔。油针外表面直径与油孔挡片内孔直径相等。分油盘上居中地开设有内孔、圆槽和卡槽。限位螺母端头上居中地开设有内孔。油孔挡片安装在分油盘的圆槽内,限位螺母端头连接到分油盘的卡槽内,从而将油孔挡片限制在分油盘与限位螺母端头之间,由此油孔挡片沿轴向及径向均具有浮动空间。本发明阻尼装置实现了过流截面形状不受安装及使用影响,因而不仅使起落架缓冲器的缓冲性能参数保持稳定,而且还降低了对油针安装的要求,既节省了安装时间,又显著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起落架缓冲系统设计领域,尤其涉及应用在起落架缓冲器中的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起落架装置是飞机重要的具有承力兼操纵性的部件,在飞机安全起降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起落架是飞机起飞、着陆、滑跑、地面移动和停放所必需的支持系统,是飞机的主要部件之一,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飞机的使用与安全。
通常起落架装置包括缓冲器。该缓冲器在飞机安全着陆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能够为机上人员舒适性提供保障。现代飞机起落架多采用油气式缓冲装置,能够很好的吸收着陆过程中的垂向动能。
油气式缓冲装置典型地以工业氮气和航空液压油为工作介质,着陆时,缓冲器活塞杆被压缩,主油腔容积变小,迫使主油腔内油液经阻尼孔进入。气腔,此过程产生摩擦阻尼,将动能转变为热能,热能通过结构件将能量散发出去,未耗散掉积蓄在压缩气体的能量推动气腔油液经回油腔阻尼孔阻尼后进入回油腔,正行程压缩完成;反行程时,受压迫的气体膨胀,迫使活塞杆伸出,回油腔容积进一步变小,氮气压力推动回油腔油液由回油腔经阻尼孔流入气腔,此过程再一次产生摩擦阻尼,将动能转变成热能,气腔油液经阻尼孔流入主油腔,缓冲器反行程结束。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缓冲器活塞杆随外载荷的变化而压缩或伸出,缓冲器内的油液高速流过正、反行程阻尼孔,产生阻滞,从而将飞机着陆动能转化为热能消散掉。
飞机的起落架缓冲器通常包括阻滞起落架快速压缩的阻尼器,这种阻力能够使机体减速。目前,现有的起落架缓冲器的阻尼装置典型地为非接触式变截面油针装置。此类非接触式变截面油针装置由油针和油孔挡片构成,其中油针与油孔挡片之间的间隙被作为油液过流截面,也就是说,油针与油孔挡片是始终不接触的。该非接触式变截面油针装置能够根据需要改变起落架缓冲器阻尼系数,其是对单油孔定阻尼起落架的设计改进,能够显著提高缓冲器能量吸收效率系数。此类非接触式变截面油针装置在现代飞机起落架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非接触式变截面油针装置的安装或者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油针偏离中轴位置,致使油液过流截面形状发生变化,导致缓冲器油液阻尼系数发生改变,最终使得起落架缓冲器的缓冲性能参数背离最初设计值。
图1示出了现有的一种典型的非接触式变截面油针装置,其包括油孔挡片a和油针b,并且在油孔挡片a与油针b之间存在用作为过流截面c的间隙,油孔挡片a和油针b是始终不接触的。
图1中的(A)示出了处于正常状态中的油孔挡片a和油针b,其中油针b未偏离中轴位置,因而如图1中的(C)所示,由油孔挡片a与油针b之间的间隙所形成的过流截面c呈居中的圆环状,由此缓冲器油液阻尼系数是恒定的,从而使得起落架缓冲器的缓冲性能参数保持稳定。
图1中的(B)示出了处于偏离状态中的油孔挡片a和油针b,其中油针b偏离中轴位置,因而如图1中的(D)所示,由油孔挡片a与油针b之间的间隙所形成的过流截面c的形状则变成了不规则形状,导致缓冲器油液阻尼系数发生改变,从而使得起落架缓冲器的缓冲性能参数背离最初设计值。
由此可见,在图1所示的典型的非接触式变截面油针装置中,当处于正常的设计状态下时,过流截面呈居中的圆环状,而一旦油针偏离中轴位置,则过流截面就会变成不规则形状,导致油液过流系数也将发生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58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卧式开箱成型机中的纸板移载机构
- 下一篇:一种跑步运动的智能穿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