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配套厌氧反应器的双驱动搅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16551.4 | 申请日: | 202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4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甄峰;邢涛;杨改秀;孙永明;孔晓英;李连华;李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1/02 | 分类号: | C12M1/02;C12M1/36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莫瑶江;朱聪聪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配套 反应器 驱动 搅拌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套厌氧反应器的双驱动搅拌装置,包括主动轴、为主动轴提供动力的主动轴驱动器、由主动轴带动同步转动的副动轴、搅拌轴、设置在搅拌轴表面上的搅拌桨、为搅拌轴提供桨式搅拌动力并使其实现自转功能的搅拌轴驱动器、主动轴旋臂、副动轴旋臂、主动轴定位密封套和副动轴定位密封套;主动轴一端与主动轴驱动器连接,其另一端伸入厌氧反应器内;副动轴与主动轴位于同一轴线上;搅拌轴位于厌氧反应器内,其两端分别与主动轴、副动轴连接。本装置配置两套驱动系统,形成框式搅拌和浆式搅拌双重效果,浆式搅拌在360°范围内无级转动,有效解决料液上层浮渣结壳和底部沉积等问题,提高反应器内物料的均质化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套厌氧反应器的双驱动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厌氧发酵技术集废物治理和能源生产两大功能于一身,被列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近年来规模化厌氧工程在国内大量建设,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厌氧发酵过程中,促进液相与微生物之间的底物传递速度,加快微生物反应进程,是提升发酵效率、提高工程效益的重点,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搅拌”。
规模化厌氧反应器,尤其是以秸秆、能源草等木质纤维素类为原料的高负荷反应器,在运行过程中,其内部底物不可避免地形成轻物质上浮结壳、渣料等较重物质沉积的趋势,采用搅拌装置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使底物在反应器内形成均质化,均质化程度越好,反应器运行效率越高。
目前采用的搅拌设备绝大部分是机械搅拌,包括桨式、涡轮式、推进式、锚式及框式等形式,由于均配置单一驱动器,其运行方式和速度固定,且覆盖范围小,不利于对底物分层结构的破坏,为破坏反应器内液面顶部的结壳状态、提高底物均质化程度,规模化反应器经常采用多个单一驱动的搅拌器进行组合搅拌,这种解决方案增加了发酵系统的设备数量,增加了采购、控制、维护维修等成本,影响了工程的整体效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配套厌氧反应器的双驱动搅拌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配套厌氧反应器的双驱动搅拌装置,包括主动轴、为主动轴提供动力的主动轴驱动器、由主动轴带动同步转动的副动轴、搅拌轴、设置在搅拌轴表面上的搅拌桨、为搅拌轴提供桨式搅拌动力并使其实现自转功能的搅拌轴驱动器、主动轴旋臂、副动轴旋臂、主动轴定位密封套和副动轴定位密封套;所述主动轴驱动器通过所述主动轴定位密封套装配在厌氧反应器的一侧壁,所述主动轴一端与所述主动轴驱动器连接,其另一端穿过所述主动轴定位密封套后伸入厌氧反应器内;所述副动轴与所述主动轴位于同一轴线上,并通过所述副动轴定位密封套装配在厌氧反应器与所述主动轴位置相对的另一侧壁;所述搅拌轴位于厌氧反应器内,一端通过所述主动轴旋臂与所述主动轴连接,其另一端通过所述副动轴旋臂与所述副动轴连接。
主动轴、副动轴、搅拌轴共同组成本装置的第一套搅拌形式——框架搅拌,搅拌轴既可由主动轴与副动轴带动,进行框架转动,转至框架任意位置进行搅拌,搅拌轴又可在搅拌轴驱动器的驱动下实现自转功能;主动轴驱动器与搅拌轴驱动器,双重驱动,使得本装置具有双搅拌功能,使得搅拌效果更佳,可解决反应器内液面顶部的结壳状态及底物分层结构的破坏,提高底物均质化程度。
还包括搅拌轴定位密封套,所述搅拌轴两端分别通过所述搅拌轴定位密封套与所述主动轴旋臂、所述副动轴旋臂连接;所述搅拌轴驱动器安装于所述搅拌轴任一端的所述搅拌轴定位密封套上。搅拌轴定位密封套可实现对搅拌轴的定位及密封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65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手性羟基酸酯的生物制备方法
- 下一篇:抗皱修复用苦瓜胜肽及其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