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直工程中的交流耗能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16818.X | 申请日: | 202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27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彭花娜;黄勇;张进;周杨;方乙君;代妍妍;黄皖生;王雄文;詹银;林传伟;傅晓凌;陈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6 | 分类号: | H02J3/36 |
代理公司: | 福州展晖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1 | 代理人: | 赵新飞 |
地址: | 350003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工程 中的 交流 耗能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直工程中耗能装置,特别是一种柔直工程中的交流耗能装置,其结构要点在于,三组耗能晶闸管阀和耗能电阻分别按照三相连接顺序并列布置布置在阀厅内和室外场地,阀厅墙上设置有三组穿墙的套管,每组套管均包括有一高一低布置的进线套管和出线套管,还包括有三组接线管母和一组回线管母,通过布设高低分布的穿墙套管、接线管母以及回线管母实现任意相起始的完整角型接线方案。本发明的优点在于:以任意相GIS套管为起始点均可以形成角型接线方案,实现了有序规则布局、灵活性好,接线方便、便于运行维护、适用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柔直工程中耗能装置,特别是一种柔直工程中的交流耗能装置。
背景技术
在柔直工程送端换流站配置交流耗能装置,以作用于孤岛方式下的交流侧电网平衡,当发生送端换流器闭锁或受端要求功能速降等故障时,先投入交流耗能装置消耗盈余功率,保证健全极正常工作,然后再切除风机。交流耗能装置有3种接线方式,包括角型接线、星型接线和星型不接地接线,其中角型接线在发生单相故障时,可以运行2h,设备可用性高,阀组的电流小,对电力电子器件的电流应力小,因此作为设计上的优选接线方案。然而,角型接线在接线上的实现困难,原因包括:
1)角型接线中,各相接线首尾相连,设备之间的接线较为繁琐,而柔直工程的换流阀阀厅内空间有限,布局紧凑,交流耗能装置的各个设备难以在安全距离范围内实现有效布线,因此需要设定不规则的固定布置方式进行接线,这样一来,其三相的起始端也就被固定了,不能随意改变,从而失去灵活性。
2)交流耗能装置包括耗能电阻和耗能晶闸管阀,考虑设备的适用性,耗能晶闸管阀应当安装于阀厅内,而耗能电阻则安装于户外,这进一步增加了接线和设备布局的困难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布局规则、接线灵活、适用性好的柔直工程中的交流耗能装置。
本发明所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
一种柔直工程中的交流耗能装置,包括有对应于三相的三组耗能电阻和耗能晶闸管阀,其要点在于,所述三组耗能晶闸管阀按照三相连接顺序并列布置在换流阀阀厅内,三组耗能电阻同样按照三相连接顺序并列布置在室外场地,耗能电阻与耗能晶闸管阀分隔于阀厅墙的两侧,并按照所在相一一对应分布,阀厅墙上相对三组耗能晶闸管阀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三组穿墙的套管,每组套管均包括有进线套管和出线套管,两个套管一上一下高低布置,其中的一套管上连接有电流互感器;还包括有三组接线管母和一组回线管母,三组接线管母分别对应于三组耗能电阻并平行安装在对应耗能电阻的同侧,回线管母安装在耗能电阻与阀厅墙之间并平行于阀厅墙;三相GIS输出端分别对应连接到三相接线管母上;以分布在左侧一相作为第I相,并按三相连接顺序向右依序分别记为第II相、第III相;
第I相的GIS输出端依序连接到第I相接线管母、第I相耗能电阻、第I相出线套管、第I相耗能晶闸管阀进线端、第I相耗能晶闸管阀出线端、第I相进线套管、第II相接线管母、第II相耗能电阻、第II相出线套管、第II相耗能晶闸管阀进线端、第II相耗能晶闸管阀出线端、第II相进线套管、第III相接线管母、第III相耗能电阻、第III相出线套管、第III相耗能晶闸管阀进线端、第III相耗能晶闸管阀出线端、回线管母、第I相接线管母,构成角型接线形式。
上述接线可以视为以第I相作为起始端,即从第I相回到第I相,由此可见若以第II相作为起始端,则其连接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68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分级选矸机
- 下一篇:一种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钝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