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速热净饮机及其防干烧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17901.9 | 申请日: | 202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3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周国栋;刘文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安吉尔饮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1/00 | 分类号: | A47J31/00;A47J31/44;A47J31/46;A47J31/5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黄文锋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速热净饮机 及其 防干烧 方法 装置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速热净饮机及其防干烧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速热净饮机防干烧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获取并识别用户输入的取水操作;若所述取水操作为取热水,则控制所述抽水泵和加热体开始工作,且所述抽水泵在开始工作的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按第一预设流量向加热体送水;控制抽水泵按第二预设流量继续向加热体送水,所述第一预设流量大于第二预设流量。本发明在取热水时,控制所述抽水泵在开始工作的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按大于第二预设流量的第一预设流量向加热体送水,使得加热体温度飙升前即有大量冷水进入加热体与加热体进行热量交换,使加热体获得了较好的动态平衡,达到了速热的效果,同时也避免了干烧,保证速热净饮机的正常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净饮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速热净饮机、速热净饮机防干烧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用水已成为各界关注的课题,速热净饮机越来越受人们的青睐,但目前市场中的速热净饮机存在着明显缺陷:
开机后首次取热水时,速热发热体迅速进入全功率加热状态,但此时水未完全进入发热体,由于发热体温升快,3秒就可以超过300度,容易造成发热体干烧,降低机器使用寿命和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速热净饮机、速热净饮机防干烧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解决速热净饮机开机后首次取热水时容易造成发热体干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速热净饮机防干烧方法,速热净饮机包括依次连接的水箱、抽水泵、加热体和出水装置,所述速热净饮机防干烧方法包括有如下步骤:S10、获取并识别用户输入的取水操作;S20、若所述取水操作为取热水,则控制所述抽水泵和加热体开始工作,且所述控制抽水泵在开始工作的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按第一预设流量向加热体送水;S30、在所述抽水泵完成第一预设时间段的送水后,控制抽水泵按第二预设流量继续向加热体送水,直至接收到停止取水操作时控制所述抽水泵和加热体停止工作,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流量大于第二预设流量,所述第二预设流量为速热净饮机正常供水时抽水泵匹配的流量。
优选地,所述步骤S20进一步包括步骤:若在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接收到停止取水操作,则控制所述抽水泵和加热体停止工作。
优选地,所述第一预设流量为500ml/min,所述第二预设流量为400ml/min。
优选地,所述第一预设时间段设置为2~3S。
优选地,所述速热净饮机防干烧方法还包括有步骤:S40、获取加热体的温度;S50、若加热体的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加热体停止工作。
一种速热净饮机防干烧装置,其包括有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防干烧程序,所述防干烧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获取并识别用户输入的取水操作;若所述取水操作为取热水,则控制所述抽水泵和加热体开始工作,且所述抽水泵在开始工作的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按第一预设流量向加热体送水;控制抽水泵按第二预设流量继续向加热体送水,所述第一预设流量大于第二预设流量。
优选地,所述防干烧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如下步骤:获取加热体的温度;若加热体的温度大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抽水泵和加热体停止工作。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防干烧程序,所述防干烧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获取并识别用户输入的取水操作;若所述取水操作为取热水,则控制所述抽水泵和加热体开始工作,且所述抽水泵在开始工作的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按第一预设流量向加热体送水;控制抽水泵按第二预设流量继续向加热体送水,所述第一预设流量大于第二预设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安吉尔饮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安吉尔饮水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79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