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19915.4 | 申请日: | 2020-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27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高强;钟昌桂;杨举明;张慧玲;张磊;陶伟明;朱勇;邸成;卿伟宸;王加一;熊国兴;刘伟中;侯俊;王芳;曾宏飞;陈柯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1/00 | 分类号: | E21F11/00;E21F17/00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林秋雅 |
地址: | 61003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适用于 岩溶 隧道 涌水突泥 逃生 避难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方法,包括施工逃生避难系统的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以及连通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的逃生通道,正洞系统包括逃生平台,逃生平台分别布置在已施作二衬正洞段的已施作洞室内或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拱墙处,在逃生平台的下方设有爬梯,在逃生平台上设有应急逃生物资,逃生通道包括连接辅助坑道和正洞的贯穿横通道,辅助坑道系统包括逃生洞室,逃生洞室分别布置在未贯穿横通道内以及辅助坑道内,逃生洞室内设有应急逃生物资。本发明所述的逃生避难系统,可以兼顾隧道内任何位置的人员,且结构简单,利用了隧道既有设施,投入成本低,施工方便,减少施作逃生避难体系对隧道正常工序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逃生避难保障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岩溶及岩溶水发育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及无规律性等特点,岩溶隧道在施工期间突水突泥风险较高。目前,针对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问题,以预报为主,常用方法是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判识掌子面前方地下水发育情况,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岩溶发育多样性、无规律性,无法完全掌握掌子面前方情况,导致涌水突泥事故时有发生。隧道施工时,传统逃生方式采用预先设置的钢管作为逃生管道。由于逃生通道采用钢管,隧道分台阶开挖时,上下台阶逃生通道无法顺接;且逃生管道设置于低位,当岩溶隧道发生涌水突泥时,无法达到逃生的目的。
因此,为保障岩溶隧道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必须采用一种合理的、针对涌水突泥灾害的逃生避难保障体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方法,可有效提高岩溶隧道发生涌水突泥时,隧道内逃生人员的生存概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包括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以及连通所述正洞系统和辅助坑道系统的逃生通道,
所述正洞系统包括逃生平台,所述逃生平台分别布置在已施作二衬正洞段的已施作洞室内或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拱墙处,在所述逃生平台的下方设有爬梯,在所述逃生平台上设有应急逃生物资,
所述逃生通道包括连接辅助坑道和正洞的贯穿横通道,
所述辅助坑道系统包括逃生洞室,所述逃生洞室分别布置在未贯穿横通道内以及辅助坑道内,所述逃生洞室内设有应急逃生物资。
本发明所述的适用于岩溶隧道涌水突泥的逃生避难系统,结构简单,极大限度利用了隧道既有设施,投入成本低,施工方便,减少施作逃生避难体系对隧道正常工序的影响。且可以兼顾隧道内任何位置的人员,当涌水突泥发生时,逃生人员可以迅速进入最近的逃生平台或逃生洞室避难,逃生平台或逃生洞室均处于高位,且设置了爬梯,其下有足够的过水空间,即使水流过大时,也可以借助应急逃生物资将自己固定于逃生平台或逃生洞室,避免被水冲走,有效减少溺亡。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位于所述已施作洞室内的所述逃生平台的高度大于或等于1.5m,保证足够的过水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位于所述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拱墙处的所述逃生平台与所述正洞下台阶开挖面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4m,保证足够的过水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位于所述未施作二衬正洞段的拱墙处的所述逃生平台在所述正洞两侧交错布置,且同一侧的相邻两个所述逃生平台的间距小于或等于100m。方便逃生人员进行逃生,缩短逃生时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逃生洞室底面距离隧道底面的高度大于或等于3.5m,保证足够的过水空间。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位于所述未贯穿横通道内的所述逃生洞室的一侧通过斜坡与所述未贯穿横通道相连接。便于逃生人员通过斜坡进入逃生洞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99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门窗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预制墙体的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