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室屏蔽门辐射屏蔽测试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21262.3 | 申请日: | 202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8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善文;李冲;王中流;朱林;张海军;杜双松;冯昌乐;缪宏;张燕军;刘思幸;高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T3/04 | 分类号: | G01T3/04;G01T1/24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屏蔽门 辐射 屏蔽 测试 装置 | ||
一种热室屏蔽门辐射屏蔽测试装置,属于核辐射屏蔽测试技术领域,装置包括固定屏蔽体、阵列中子源、平移液压、移动屏蔽装置、升降液压、升降平台、升降基座、门框、门扇、回形单质硼晶体层、方形单质硼晶体材料层、漫反射物质框、光电倍增板、工业控制计算机和移动屏蔽体,阵列中子源竖直分布在固定屏蔽体空间中,平移液压与移动屏蔽装置连接,门框和门扇设置在升降平台上,漫反射物质框作为辐射通道,其两端分别与门框和光电倍增板连接,光电倍增板和热电偶通过光纤与工业控制计算机进行连接。本发明够满足一定宽度和高度范围的热室屏蔽门辐射屏蔽测试要求,而且能够准确地检测出热室屏蔽门门缝和门扇处透射的中子通量以及γ射线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辐射屏蔽测试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辐射屏蔽测试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热室屏蔽门辐射屏蔽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核电站被称为原子能发电站,是将原子核裂变释放的核能转变为电能的系统和设备,是一种高能量、少耗料的电站。在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环境危机下,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核电的危险特性决定了核泄漏量应满足安全辐射指标要求。因此,热室屏蔽门屏蔽测试装置的设计与研究是测试屏蔽装置是否满足要求的关键环节。现有辐射屏蔽测试装置,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11110561.1发明专利公开的一种微型核辐射剂量测量装置,该装置包括探测器和移动终端,探测器包括光电转换传感器、前置小信号放大器和信号整形器,光电转换传感器、前置小信号放大器和信号整形器依次连接,移动终端内腔中设有脉冲计数器,探测器的输出信号依次经过前置小信号放大器和信号整形器,进而连接脉冲计数器,能够实现对有辐射可能的场所进行辐射信号探测,但这种装置只适用于检测γ射线和χ射线,却不能检测穿透能力更强、对人体危害更大的中子通量。
因此,如何准确地测试辐射屏蔽后的中子通量和γ射线强度,以减少人们进入到辐射场所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辐射屏蔽测试装置只适用于检测γ射线和χ射线,不能检测穿透能力更强、对人体危害更大的中子通量等不足,提出一种热室屏蔽门辐射屏蔽测试装置,可实现检测中子通量和γ射线强度,可减少人们进入到辐射场所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热室屏蔽门辐射屏蔽测试装置,包括工业控制计算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室屏蔽门辐射屏蔽测试装置由固定屏蔽体、阵列中子源、平移液压、移动屏蔽装置、升降液压、升降平台、升降基座、门框、门扇、光电倍增板组成;所述阵列中子源竖直分布在所述固定屏蔽体内部,所述固定屏蔽体的出口处设有移动屏蔽装置,所述移动屏蔽装置的侧面设有平移液压,所述平移液压与移动屏蔽装置连接,所述移动屏蔽装置的底部设有升降基座,所述升降基座上设有升降液压,所述升降液压顶部连接设有升降平台,所述门框和门扇设置在升降平台上,所述门扇内设有方形单质硼晶体层,所述门扇与门框之间设有回形单质硼晶体层,所述回形单质硼晶体层和方形单质硼晶体层上均设有热电偶,所述方形单质硼晶体层外侧设有光电倍增板,所述光电倍增板与所述方形单质硼晶体层之间设有辐射通道结构的漫反射物质框,所述漫反射物质框的一侧与所述门框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光电倍增板连接,所述光电倍增板和热电偶通过光纤与所述工业控制计算机连接。
所述阵列中子源竖直等距分布在固定屏蔽体空间中,且阵列中子源的形状大小和辐照能量均相等。
所述移动屏蔽装置由移动屏蔽体和设置在移动屏蔽体底部的滚轮组成,平移液压上设有4根导向杆,导向杆与移动屏蔽体螺旋连接,平移液压中的液压杆与移动屏蔽体紧密贴合,滚轮通过滚轴与移动屏蔽体转动连接。
所述门框与门扇呈阶梯状配合,门框、门扇均与升降平台螺纹连接。
所述回形单质硼晶体层和方形单质硼晶体层通过转角位置的单质硼晶体分别胶接在门缝和门扇处,热电偶通过过盈配合阵列分布在回形单质硼晶体层和方形单质硼晶体层上。
所述漫反射物质框为用于辐射通道的回字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门框和光电倍增板固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12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喷雾消杀方法和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改善IGBT芯片拖尾电流的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