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21264.2 | 申请日: | 202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305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韩锋;冷彪;刘大伟;周学金;王肖;杨轶博;彭继明;杨洪梅;邵堃;李松;王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E21B43/24;E21B36/00;C09K8/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张德斌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油 泥调剖 地面 注入 加热 保温 系统 方法 | ||
1.一种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包括油泥调剖剂配制装置、循环加热装置、过滤装置以及注入装置;
所述油泥调剖剂配制装置用于将含有高凝油油泥的油泥溶液配制成油泥调剖剂;所述油泥调剖剂配制装置的出料口连接所述循环加热装置的进料口,所述循环加热装置的出料口分别连接所述油泥调剖剂配制装置的进料口以及所述过滤装置的进料口,所述过滤装置的出料口连接所述注入装置,所述注入装置将所述过滤装置中的物料注入措施井;其中,
所述油泥调剖剂配制装置包括有第一加热组件和第一保温组件;
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有第二加热组件和第二保温组件;
所述第一加热组件和所述第二加热组件均包括盘管;
所述循环加热装置包括有水套炉和与水套炉的出料口连接的导液泵,其中所述水套炉内加热的水与所述盘管通过循环水管线连接,为其提供热水;所述油泥调剖剂由所述油泥调剖剂配制装置进入所述水套炉内加热后经所述导液泵分别泵入油泥调剖剂配制装置和过滤装置;
所述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还包括补水装置,所述补水装置通过循环水管线为所述水套炉补充循环水,且所述盘管内的热水热交换降温后进入所述补水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泥调剖剂配制装置还包括有搅拌罐;其中,第一加热组件设于搅拌罐内腔,第一保温组件设于搅拌罐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还包括有过滤罐和过滤组件;其中,第二加热组件和过滤组件设于过滤罐内腔,第二保温组件设于过滤罐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组件和所述第二保温组件均包括保温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罐内的盘管到所述补水装置之间的循环水管线上还包括一旁支管线,所述旁支管线延伸至所述过滤组件处,且端口处包括有控制开关,用以为所述过滤组件提供高温喷淋水,辅助油泥过滤。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泥调剖剂配制装置的出料口通过第一保温管线连接所述循环加热装置的进料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加热装置的出料口通过第二保温管线分别连接所述油泥调剖剂配制装置的进料口以及所述过滤装置的进料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装置为泥浆泵或者水泥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的出料口通过第三保温管线连接所述泥浆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浆泵将所述过滤装置中的物料通过第四保温管线泵入措施井。
11.一种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高凝油油泥调剖地面注入加热保温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1)配制油泥溶液:
将水温不低于75℃的热水与高凝油油泥混合,获得油泥溶液;
2)配制油泥调剖剂:
将油泥溶液输入油泥调剖剂配制装置,加入添加剂,采用加热组件进行加热,采用保温组件进行保温,在一定温度条件下搅拌得到油泥调剖剂;
3)循环加热油泥调剖剂:
将油泥调剖剂输入循环加热装置进行循环加热,加热后的油泥调剖剂部分输入油泥调剖剂配制装置,部分输入过滤装置;
4)过滤并注入措施井:
加热后的油泥调剖剂经过滤装置过滤,采用注入装置注入措施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126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接触的电梯搭乘控制系统
- 下一篇:异常初至修正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