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主动散热型新能源电池保护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21700.6 | 申请日: | 202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7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杨雨;陈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雨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1;H01M10/6556;H01M10/6563;H01M10/6567;B60L50/60;B60L50/64;B60L58/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64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主动 散热 新能源 电池 保护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主动散热型新能源电池保护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内底部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散热风口,所述散热风口内安装有防尘网,所述安装腔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有散热底座,所述散热底座的上端安装有电池本体;抖动触发机构,所述抖动触发机构包括设置壳体右侧内壁中的滑腔,所述滑腔内对称设有两个磁板。该保护设备设有两个主动散热机构,在进行水冷散热同时,进行风冷散热,大大提高了散热的效果,使得电池处于一个较低温度的工作环境中,增加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主动散热型新能 源电池保护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创新也越来越多,新 能源汽车电池就是使用新能源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的新型汽 车电池,新能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一般会在其外侧设有保护壳体, 现有的保护壳体存在以下问题: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电池在使用时会产生极大的热量,但是现 有的保护壳体仅仅是在其表面设有多个散热网,并没有设有主动散热 的机构,导致电池的散热效果较差,电池的散热效果会影响其使用寿 命,长期处于一个散热效果较差的使用环境中,电池的寿命会大大降 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 主动散热型新能源电池保护设备,该保护设备设有两个主动散热机 构,在进行水冷散热同时,进行风冷散热,大大提高了散热的效果, 使得电池处于一个较低温度的工作环境中,增加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主动散热型新能源电池保护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 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内底部设有与外界连通的散热风口,所述散 热风口内安装有防尘网,所述安装腔的内底部固定连接有散热底座, 所述散热底座的上端安装有电池本体;抖动触发机构,所述抖动触发 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右侧内壁中的滑腔,所述滑腔内对称设有两个磁 板,两个所述磁板分别与滑腔的两侧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腔内设有 用于上下滑动的铜框,所述铜框的两侧均安装有用于滑动的滑动组 件;
水冷散热机构,所述水冷散热机构包括设置在壳体右侧内壁中的 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的上端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磁环,所述储液腔位于 磁环下方空间设有用于上下滑动的电磁铁,所述电磁铁的正负极分别 通过两根导线与铜框的两端电性连接,所述散热底座的内部嵌设有S 形散热管,所述S形散热管的两端分被通过两个循环管与储液腔的上 下两端连通,所述储液腔、循环管和S形散热管内均填充有蒸馏水, 所述储液腔远离安装腔的一侧内壁中嵌设有散热鳍片。
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左侧内壁中设有气腔,所述气腔中设有用于 上下滑动的铁制活塞,所述气腔位于储液腔的右侧,所述安装腔的左 侧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空心板,所述空心板通过吸风口与外界连通,所 述气腔位于铁制活塞上方空间通过出风管与外界连通,所述气腔位于 铁制活塞下方空间通过风道与外界连通,所述吸风口和出风管内均安 装有单向阀,所述空心板靠近电池本体的一侧设有多个与空心板内部 连通的进风孔。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汽车经过减速带或者一些较为颠簸的路段时,铜框会上下抖 动,会使得电磁铁上下往复移动,从而储液腔、循环管和S形散热管 所形成的循环水冷机构中的蒸馏水产生流动,电磁铁移动时,位于S 形散热管中的吸收了热量的蒸馏水会被吸入到储液腔中,通过散热鳍 片进行散热,而位于储液腔中冷水会进入到S形散热管中,电磁铁复 位后,散热后的蒸馏水又流动到S形散热管中,进行循环的散热,主 动散热的散热效果极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雨,未经杨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17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