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修复土壤的酶催化调质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22001.3 | 申请日: | 202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0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丽莉 |
主分类号: | C09K17/40 | 分类号: | C09K17/40;C05G3/80;B09C1/10;C09K10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壹川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65 | 代理人: | 贾彦虹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修复 土壤 催化 调质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适用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用于修复土壤的酶催化调质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酶催化调质剂包括以下按照质量分数计的组分:纳米二氧化钛0.2%~2%、腐殖酸2%~20%、有机复合肥15%~40%、秸秆粉40%~80%、纤维素酶1%~5%。该酶催化调质剂可用于修复碳氢有机物污染土壤。本发明通过纳米二氧化钛和酶催化修复技术,革命性地改变了碳氢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机理,加快了被碳氢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时间,快速恢复土壤的基本属性,其实施简便,成本低,杜绝二次污染,符合国家的环保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修复土壤的酶催化调质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有限自然资源,随着全球工业化和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目前碳氢有机物(石油)污染已经超过重金属等其他污染而跃居首位,土壤中碳氢有机物污染中最严重的是石油类污染,大部分油区地表浅层土壤和地下水含油量严重偏高,对周围人居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面对土壤污染,虽然现有技术中已经开发出几十种物化和生物方法用于治理有机物污染土壤,但由于有机污染物和土壤本身性质的多样性使得每一种治理方法都有局限性。土壤的碳氢有机物污染(如石油类)一直以来都是现有土壤修复的重点之一。
当前碳氢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主要方法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土壤物理修复是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污染物的不同特性,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的方法;土壤化学修复是通过原位注入或异位添加等方式,利用氧化剂和还原剂对受污染土壤进行化学处理,使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或毒性相对较小的物质。土壤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单独作用或联合作用)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土壤污染物含量降低或将有毒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但无论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还是生物修复,它们的实际处理效果受影响的因素较多,而且还会产生不同的危害。物理修复往往是能耗高、所用设备复杂庞大,投资高,而且分离效果往往不达标;化学修复过程中需要向土壤中添加不同的化学药剂,在添加化学药剂过程中同时伴随着土壤PH值的快速变化和放热,使土壤高度盐碱化,有机质流失殆尽,修复后的土壤也会形成沙漠化,寸草不生;而生物修复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多,土壤的性质、渗透性、pH值、污染物种类、状态以及环境发生改变,都会影响生物修复效果,最终修复大打折扣,延长修复周期,甚至需要多次重复修复,造成有机质富集二次污染。
因此,目前亟待寻求一种可减少土壤二次污染,回归土壤本来属性,修复周期短的碳氢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修复土壤的酶催化调质剂,旨在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修复土壤的酶催化调质剂,包括以下按照质量分数计的组分:纳米二氧化钛0.2%~2%、腐殖酸2%~20%、有机复合肥15%~40%、秸秆粉40%~80%、纤维素酶1%~5%,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酶催化调质剂包括以下按照质量分数计的组分:纳米二氧化钛0.5%~1%、腐殖酸5%~15%、有机复合肥20%~30%、秸秆粉50%~72.5%、纤维素酶2%~4%,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之和为100%。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纳米二氧化钛为锐钛型纳米二氧化钛。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述酶催化调质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按照上述各组分的质量分数,称取纳米二氧化钛、腐殖酸、有机复合肥、秸秆粉、纤维素酶,备用;
将称取的纳米二氧化钛、腐殖酸、有机复合肥、秸秆粉、纤维素酶进行混合后,再经均质处理,得到所述酶催化调质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丽莉,未经张丽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20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