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增益陡峭滤波融合双工集成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23094.1 | 申请日: | 202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10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乐;徐文静;杨雨豪;王卫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38;H01Q1/48;H01Q1/50;H01Q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孟维娜;丁芸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益 陡峭 滤波 融合 双工 集成 天线 | ||
1.一种高增益陡峭滤波融合双工集成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材质的第一介质板(1)、绝缘材质的第二介质板(2)、金属材质的辐射贴片(3)、金属材质的馈电网络层(4)和金属材质的接地贴片(5);
所述辐射贴片(3)上开设有长条形的第一缝隙(31),所述辐射贴片(3)贴覆于所述第一介质板(1)的一个板面上,所述第一缝隙(31)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辐射贴片(3)的中心线不重合;
所述第二介质板(2)的板面与所述第一介质板(1)的板面平行,所述第二介质板(2)位于所述第一介质板(1)未贴覆所述辐射贴片(3)的板面的一侧,所述第二介质板(2)与所述第一介质板(1)未接触;
所述馈电网络层(4)包括第一接线端口(41)、第二接线端口(42)、第一谐振器(43)和第二谐振器(44);所述第一谐振器(43)与所述第二谐振器(44)未接触;所述第一谐振器(43)包括第一微带线(431)、第二微带线(432)、第三微带线(433)和第四微带线(434),所述第一微带线(431)、所述第二微带线(432)与所述第三微带线(433)之间相互平行且未接触,所述第四微带线(434)垂直于所述第一微带线(431),所述第四微带线(434)与所述第一微带线(431)的一端、第二微带线(432)的一端、第三微带线(43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口(41)与所述第四微带线(434)电连接;所述第二谐振器(44)包括第五微带线(441)、第六微带线(442)、第七微带线(443)、第八微带线(444),所述第五微带线(441)、所述第六微带线(442)与所述第七微带线(443)之间相互平行且未接触,所述第八微带线(444)垂直于所述第五微带线(441),所述第八微带线(444)与所述第五微带线(441)的一端、第六微带线(442)的一端、第七微带线(443)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接线端口(42)与所述第八微带线(444)电连接,所述第一微带线(431)与所述第五微带线(441)垂直;
所述馈电网络层(4)贴覆于所述第二介质板(2)的第一板面上,所述第一板面为:所述第二介质板(2)的板面中背对所述第一介质板(1)的板面;
所述接地贴片(5)贴覆于所述第二介质板(2)的第二板面上,所述第二板面为:所述第二介质板(2)的板面中面对所述第一介质板(1)的板面;所述接地贴片(5)上开设有长条形的第二缝隙(51)和第三缝隙(52),所述第二缝隙(51)的轮廓在所述第一板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谐振器(43)存在相交部分,所述第三缝隙(52)的轮廓在所述第一板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谐振器(44)存在相交部分,
所述第一接线端口(41)为微带线,所述第一接线端口(41)、所述第一微带线(431)、所述第二微带线(432)、所述第三微带线(433)、所述第四微带线(434)、所述第五微带线(441)、所述第六微带线(442)、所述第七微带线(443)和所述第八微带线(444)的形状均为长条状矩形,所述第一接线端口(41)与所述第四微带线(434)长度所在的边连接,且所述第一接线端口(4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四微带线(434)的长度方向垂直;
所述第二接线端口(42)包括形状均为长条矩形、宽度相等、且均为微带线的第一接线段和第二接线段,所述第一接线段和所述第二接线段垂直,所述第一接线段与所述第八微带线(444)长度所在的边连接,且所述第一接线段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八微带线(444)的长度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谐振器(43)与所述第二谐振器(44)的形状均为:由各微带线构成的山字形;
所述第一接线端口(41)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口(42)的宽度相等,所述第一接线端口(41)的宽度范围为1毫米~1.3毫米;
所述第二微带线(432)位于所述第一微带线(431)与所述第三微带线(433)之间,所述第一微带线(431)、所述第二微带线(432)、所述第三微带线(433)、所述第四微带线(434)的宽度均相等,所述第一微带线(431)和所述第三微带线(433)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微带线(431)的长度范围为5毫米~7.5毫米,所述第一微带线(431)的宽度范围为0.5毫米~0.7毫米,所述第二微带线(432)的长度范围为9毫米~11毫米,所述第四微带线(434)的长度范围为3.5毫米~5.5毫米;所述第一微带线(431)长度方向上的一组对边中靠近所述第二微带线(432)的一条边到所述第二微带线(432)长度方向上的一组对边中靠近所述第一微带线(431)的一条边的距离的范围为1毫米~1.8毫米,所述第一微带线(431)与所述第三微带线(433)对称分布于所述第二微带线(432)两侧,所述第四微带线(434)的宽度所在的第一边到第一连接点的距离的范围为0.6毫米~1毫米,所述第一连接点为:所述第四微带线(434)长度所在的边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口(41)长度所在的边相交得到的交点中靠近所述第一边的交点,其中,所述第一接线端口(41)到所述第一边的距离小于到第二边的距离,所述第二边为:所述第四微带线(434)的宽度所在的边中除所述第一边以外的边;
所述第六微带线(442)位于所述第五微带线(441)与所述第七微带线(443)之间,所述第五微带线(441)、所述第六微带线(442)、所述第七微带线(443)、所述第八微带线(444)的宽度均相等,所述第五微带线(441)和所述第七微带线(443)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五微带线(441)的长度范围为8毫米~10毫米,所述第五微带线(441)的宽度范围为0.5毫米~0.7毫米,所述第六微带线(442)的长度范围为13毫米~16毫米,所述第八微带线(444)的长度范围为6毫米~8.2毫米;所述第五微带线(441)长度方向上的一组对边中靠近所述第六微带线(442)的一条边到所述第六微带线(442)长度方向上的一组对边中靠近所述第五微带线(441)的一条边的距离的范围为2毫米~3.2毫米,所述第五微带线(441)与所述第七微带线(443)对称分布于所述第六微带线(442)两侧,所述第八微带线(444)的宽度所在的第三边到第二连接点的距离的范围为1毫米~1.5毫米,所述第二连接点为:所述第八微带线(444)长度所在的边与所述第一接线段长度所在的边相交得到的交点中靠近所述第三边的交点,其中,所述第一接线段到所述第三边的距离小于到第四边的距离,所述第四边为:所述第八微带线(444)的宽度所在的边中除所述第三边以外的边;
所述第二缝隙(51)与所述第三缝隙(52)的形状、尺寸相同,所述第二缝隙(5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三缝隙(52)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缝隙(51)的形状为矩形,所述第二缝隙(51)的长度范围为15毫米~19毫米,所述第二缝隙(51)的宽度范围为0.8毫米~1.2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309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