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固废捡拾箱及其回收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23530.5 | 申请日: | 202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85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周磊;王旭;何琳;郑春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9B5/00;B02C21/02;B02C21/00;B02C18/00;B02C18/02;B02C18/04;B02C4/08;B02C4/42;B02C4/28;B02C13/18;B02C13/286;B02C13/30;B02C13/28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郭泽培 |
地址: | 402247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捡拾 及其 回收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固废捡拾箱及其回收处理装置,属于建筑固废回收与利用技术领域,包括处理箱以及设置在处理箱前端的收集箱,所述处理箱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输送装置、破碎装置和筛选装置,所述收集箱包括壳体、两把刮刀和三把切刀,所述两把刮刀位于所述收集箱的前端开口处用于将建筑固废从收集箱的前端至后端刮入所述处理箱,所述第一转动轴同时带动所述三把切刀上下移动,沿收集箱的俯视方向,所述三把切刀分别位于两把刮刀的两侧和两把刮刀之间。本发明装置能够自动高效的敲碎、捡拾建筑垃圾,且能防止卡壳、适应不同现场地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固废回收与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固废捡拾箱及其回收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固体废弃物指人们在从事拆迁、建设、装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按组成成分分类,建筑固体废弃物中可分为混凝土块、碎石块、砖瓦碎块、废金属(特制铁质金属)、废木材等。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也同时快速发展,相伴而产生的建筑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多。
目前,对于建筑垃圾,我国大部分城市均采取围场填埋的方式,此举,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又耗费了人力物力,同时隐埋下二次污染的隐患。时下,备受国家关注的、且符合资源回收利用理念的一种方式是:将建筑固废经过破碎、筛分后形成不同规格的再生骨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合生成再生混凝土,后再生回填材料、再生道路材料、再生透水砖。
现有技术中,有不少适用于建筑领域的固废破碎回收处理装置,但是,几乎所有的装置都是人为捡拾放置进回收处理装置的“投料口”进行后续处理,费时费力,且对于一些较大块的建筑固体废弃物,也没有相应的机械预处理措施,直接放入投料口不合适,也只能是人为敲碎成小块后放入处理装置中去。此外,由于建筑工地现场道路并不平整,有高坡、低洼等不同的地形,对于存在于不同地形上的固体废物,现有技术中的各项固废破碎回收装置也不能适用,同样也只能依靠人为拾取,而如何通过机械机构自动巧妙的拾取,也是一个难题。有鉴于此,研究出一种能够自动高效的敲碎、捡拾、防止卡壳、且适应不同现场地形的固废捡拾箱及其回收处理装置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固废捡拾箱及其回收处理装置,能够自动高效的敲碎、捡拾建筑垃圾,且能防止卡壳、适应不同现场地形。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固废捡拾箱及其回收处理装置,包括处理箱以及设置在处理箱前端的收集箱,所述处理箱包括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输送装置、破碎装置和筛选装置,所述收集箱包括壳体、两把刮刀和三把切刀,所述壳体包括顶板、两侧板和底板,所述底板与地面相对倾斜,所述两侧板与所述箱体转动连接,使得所述收集箱可在竖直面内转动,所述两侧板与所述处理箱之间柔性连接,所述两把刮刀转动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刮刀由四把呈圆周分布的弧形刀组成,所述两把刮刀位于同一平面内且两者可相向转动,所述收集箱的后端开口与所述处理箱连通,所述两把刮刀位于所述收集箱的前端开口处用于将建筑固废从收集箱的前端至后端刮入所述处理箱,所述三把切刀的外沿表面均设置有锯齿,所述三把切刀通过第一转动轴同轴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至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轴同时带动所述三把切刀上下移动,沿收集箱的俯视方向,所述三把切刀分别位于两把刮刀的两侧和两把刮刀之间。
进一步,所述两把刮刀分别连接至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向上伸出所述顶板且与所述顶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上端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连接至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设在所述顶板上表面。
进一步,所述第一转动轴连接至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连接至第一电机,所述第一转动轴还通过连杆连接至升降杆,所述升降杆通过液压缸连接至所述顶板,所述升降杆通过一机架与所述第一电机固定连接且同时带动所述第一电机上下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未经重庆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35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