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震器、减震系统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24440.8 | 申请日: | 202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70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畅建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畅建坤 |
主分类号: | F16F13/00 | 分类号: | F16F13/00;F16F9/06;F16F9/19;F16F9/32;F16F9/50;F16F9/516;B60G13/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优路智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49 | 代理人: | 尤理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三门峡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器 减震 系统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震器、减震系统及车辆。该减震器,其包括活塞机构、工作缸、第一缸筒和第二储压缸;活塞机构包括活塞缸,活塞缸活动设置于工作缸的缸腔中,且活塞缸将工作缸的缸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下腔与第二储压缸的缸腔相连通;工作缸上开设有第一条状过流区,活塞缸上开设有第二条状过流区;活塞缸在工作缸中运动时,能够改变上腔、第一缸筒和下腔之间的通断状态;第一条状过流区设置有单向阻尼结构,以对流体从第一缸筒向工作缸的下腔流动时产生阻尼。本发明在增大活塞缸的运动行程时,能够保证减震器的阻尼效果,并且便于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震器、减震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减震器普遍多采用液力减震器,一直以来阻尼量与活塞杆的运动速度的关系是技术难题。阻尼力过小会使被压缩后的减震弹簧回弹过快,迫使轮胎砸向地面产生很大的震动和响声。阻尼力过大会使减震弹簧回弹过慢,则影响减震弹簧被二次压缩吸震,如遇连续坑洼路面会使减震弹簧在第一次工作行程还未结束,紧跟着二次压缩又开始,不良后果是弹簧力不能释放,减震弹簧变得一次比一次硬,对地面冲击增大,易出现乘坐颠簸、增加油耗、爆胎、侧滑及公路养路成本提高等不良结果。
理论上,较软的减震弹簧在很大程度上会改善减震弹簧与阻尼的这一关系,从而提高舒适性,但是这又影响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在弯道上急打方向或紧急刹车,容易使车辆侧倾比较厉害。而较硬的减震弹簧,能够提高汽车的操作性,但影响舒适性。这就是目前减震器,舒适性与操控性不能兼顾的一个现状。而针对具有较软的减震弹簧的减震器,急需要提高其操控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震器、减震系统及车辆,以提高对于具有较软的减震弹簧的减震器的操控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减震器,其包括活塞机构、工作缸、第一缸筒和第二储压缸;所述活塞机构包括活塞缸,所述活塞缸活动设置于所述工作缸的缸腔中,且所述活塞缸将所述工作缸的缸腔分隔成上腔和下腔,所述下腔与所述第二储压缸的缸腔相连通;所述工作缸上开设有第一条状过流区,所述第一条状过流区与所述第一缸筒的缸腔相连通;所述活塞缸上开设有第二条状过流区,所述第二条状过流区与所述下腔相连通;
所述活塞缸在所述工作缸中运动时,能够改变所述上腔、所述第一缸筒和所述下腔之间的通断状态;
所述第一条状过流区设置有单向阻尼结构,用于对流体从所述第一缸筒向所述工作缸的所述下腔流动时产生阻尼。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机构还包括活塞杆及设置于所述活塞杆的下端的活塞泵结构,所述活塞缸固定于所述活塞杆上;在所述活塞杆的往复运动过程中,通过所述活塞泵结构能够从外界向所述下腔吸入流体。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泵结构包括过流球、第一单向阀和安装于所述活塞杆的下端的活塞,所述活塞杆具有第一杆腔,所述第一杆腔的侧壁具有与所述下腔相连通的下腔出入孔,且所述第一杆腔的下端具有开孔;所述过流球设置于所述开孔处,在所述过流球向所述第一杆腔的上端所在的方向移动时,能够使所述开孔打开;所述下腔的下腔底开设有底通孔;所述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所述底通孔处,在所述第一单向阀向所述第一杆腔的上端所在的方向移动时,能够使所述底通孔打开。
进一步地,所述活塞杆还具有第二杆腔,所述第二杆腔和所述第一杆腔通过分隔座相隔开,所述分隔座上开设有座通孔,所述第二杆腔中安装有毛细管,且所述毛细管的下端与所述座通孔相连通,以使得所述毛细管的管腔与所述第一杆腔相连通;所述毛细管的外壁与所述第二杆腔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二过流间隙;所述第二杆腔的腔壁上具有与所述上腔相连通的上腔出入孔,所述上腔和所述下腔被所述活塞缸的缸盖所隔开,且所述活塞缸的缸盖位于所述上腔出入孔与所述下腔出入孔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畅建坤,未经畅建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444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