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视镜自动下翻控制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24536.4 | 申请日: | 202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16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领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07 | 分类号: | B60R1/07;H05K5/00;H05K5/02;H05K9/00;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郭堃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沿江东路1***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视镜 自动 控制 模块 | ||
本发明公开了后视镜自动下翻控制模块,涉及汽车后视镜控制技术领域,控制模块母壳体和控制模块子壳体之间分别通过限位板条、连接卡槽以及卡合结构形成按压式的活动连接结构,限位板条对称设置在控制模块母壳体内部上方的两侧,连接卡槽开设在限位板条的两端侧面,卡合结构固定贯穿设置在控制模块子壳体的内部,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可以让现有控制模块在拆修过程中,更加的方便快捷,相比于现有技术中一体式结构和螺钉拼装结构,上述结构在不借助工具的场景下,即可完成整个控制模块的拆解,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不借助工具的拆解,不会对控制模块本身造成破坏,实用性高,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后视镜控制技术领域,具体为后视镜自动下翻控制模块。
背景技术
汽车后视镜位于汽车头部的左右两侧,以及汽车内部的前方,汽车后视镜反映汽车后方、侧方和下方的情况,使驾驶者可以间接看清楚这些位置的情况,它起着“第二只眼睛”的作用,扩大了驾驶者的视野范围,汽车后视镜属于重要安全件,它的镜面、外形和操纵都颇讲究。后视镜的质量及安装都有相应的行业标准,不能随意。
汽车外后视镜是驾驶员直接获取外部信息最直接的工具,是汽车主要的主动安全装置。目前已有不少中高端的整车厂商在汽车上配备多功能后视镜,其包含的功能有:泊车自动折叠、倒车自动下翻、镜片位置记忆等。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整车厂商基本上是通过行车电脑(ECU)和总线来实现的,并不需要附加的硬件成本。
但是,目前控制汽车后视镜动作的控制模块,在结构方面不仅复杂,而且在功能上也较为单一,汽车后视镜所使用的控制模块,为了降低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界物体的几率,均具有防护外壳,而且该防护外壳为大多数为一体式结构,少部分通过螺钉拼装,但不管是一体式外壳,还是通过螺钉拼装的外壳,在上述控制模块内部发生损坏,需要修理时,均费时费力,而且还需要借助额外的工具,降低上述控制模块修理的效率,另外,现有汽车后视镜动作的控制模块,通常并不具备防电磁干扰的功能,使得控制模块的实用性并不理想,对控制模块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容易出现错误,为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后视镜自动下翻控制模块。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后视镜自动下翻控制模块,解决了汽车后视镜所使用的控制模块,为了降低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界物体的几率,均具有防护外壳,而且该防护外壳为大多数为一体式结构,少部分通过螺钉拼装,但不管是一体式外壳,还是通过螺钉拼装的外壳,在上述控制模块内部发生损坏,需要修理时,均费时费力,而且还需要借助额外的工具,降低上述控制模块修理的效率,另外,现有汽车后视镜动作的控制模块,通常并不具备防电磁干扰的功能,使得控制模块的实用性并不理想,对控制模块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后视镜自动下翻控制模块,包括通过卡合方式实现连接的控制模块母壳体和控制模块子壳体。
所述控制模块母壳体和控制模块子壳体之间分别通过限位板条、连接卡槽以及卡合结构形成按压式的活动连接结构,所述限位板条对称设置在控制模块母壳体内部上方的两侧,所述连接卡槽开设在限位板条的两端侧面,所述卡合结构固定贯穿设置在控制模块子壳体的内部。
所述控制模块母壳体和控制模块子壳体为同种材质,且控制模块母壳体和控制模块子壳体的外表面均涂设有电磁屏蔽涂层,所述控制模块子壳体外部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有防护固定罩体,所述防护固定罩体的内部与控制模块子壳体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控制模块母壳体的内部底端固定安装有电路板。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块母壳体和控制模块子壳体均为铝制材质,所述电磁屏蔽涂层是一种通过树脂、稀释剂、添加剂以及导电性填料制备而得的构件。
优选的,所述电路板包括固定安装在控制模块母壳体内部底端的PCB载板,在所述PCB载板的表面分别集成设置有微处理器、数据传输端子、电源模块以及网线端子端子,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数据传输端子以及网线端子端子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领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领越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45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均衡维护仪
- 下一篇:基于增强CNN和跨层LSTM的表情识别系统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