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和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25051.7 | 申请日: | 202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12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勇;刘志江;郭琦;林雪华;陈钦磊;陈德扬;卢远宏;曾冠铭;罗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6 | 分类号: | H02J3/3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麦小婵;郝传鑫 |
地址: | 51067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 多端 直流 输电 系统 充电 控制 方法 装置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充电控制方法,先建立常规直流换流站与第一柔性直流换流站之间的线路连接,再依次控制所述常规直流换流站、第一柔性直流换流站和第二柔性直流换流站内拟投运阀组的交流侧充电,最后建立第一柔性直流换流站与第二柔性直流换流站之间的线路连接。对于双阀组运行结构,需要先控制低端阀组充电,再控制高端阀组充电。本发明还公开了相应的装置和存储介质,采用本发明实施例,对各个换流站之间的连接时序和充电时序,以及同极高、低端阀组的充电时序均进行了规定,以实现对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充电需求,保证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设备安全,满足直流输电工程的实际应用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压直流输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和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力工业正朝着加快利用清洁能源以及大规模电网互联的方向发展,电流源型换流器和电压源型换流器混合配置的特高压多端直流输电系统是最近工程研究的热点,在电力系统发展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即将进入了工程应用阶段。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能够结合传统直流和柔性直流各自的优势,实现多电源供电、多落点受电,提供一种更为灵活、快捷的输电方式,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和技术效益。
传统的两端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充电操作方法比较成熟,常规直流中两端常规直流阀组的充电操作没有时序要求,对同极的各个阀组的连接和充电操作也没有时序要求。但是,针对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充电方法目前没有先例,且由于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结构的特殊性,传统直流输电系统的充电方式不能适应于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因此,如何实现对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充电操作,以满足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充电需求和实际工程应用需要,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充电控制方法、装置和介质,能有效实现对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充电需求,满足直流输电工程的实际应用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的充电控制方法,适用于包括一个常规直流换流站和两个柔性直流换流站的多端直流输电系统,包括:
建立每一换流站的运行线路连接和换流站内拟投运阀组的直流侧连接;
建立所述常规直流换流站与第一柔性直流换流站之间的线路连接;
在建立所述常规直流换流站与第一柔性直流换流站之间的线路连接后,控制所述常规直流换流站内拟投运阀组的交流侧充电;
在控制所述常规直流换流站内拟投运阀组的交流侧充电后,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柔性直流换流站和第二柔性直流换流站内拟投运阀组的交流侧充电;
在控制柔性直流换流站内拟投运阀组的交流侧充电之后,建立所述第一柔性直流换流站与所述第二柔性直流换流站之间的线路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当所述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为双阀组运行结构时,所述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柔性直流换流站和第二柔性直流换流站内拟投运阀组的交流侧充电,具体为:
针对任一柔性直流换流站,先控制所述柔性直流换流站的低端阀组的交流侧充电;
在控制所述柔性直流换流站的低端阀组的交流侧充电之后,再控制所述柔性直流换流站的高端阀组的交流侧充电。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当所述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处于大地回线运行方式时,所述建立每一换流站的运行线路连接和换流站内拟投运阀组的直流侧连接,具体为:
接入每一所述换流站的接地极线路;
建立每一所述换流站的运行极的线路连接;
建立每一所述换流站的运行极的拟投运阀组的直流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505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