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乌海中硫煤的炼焦配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27037.0 | 申请日: | 2020-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75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付利俊;李晓炅;卢建文;李春燕;贾晓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7/04 | 分类号: | C10B5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4 | 代理人: | 全成哲 |
地址: | 014010 内***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乌海 中硫煤 炼焦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乌海中硫煤的炼焦配煤方法,所述炼焦配煤方法采用以下以质量百分比计的配煤比:焦煤为48%~77%、肥煤为10%~20%、1/3焦煤为10%~25%、瘦煤为3%~7%。本发明提供的利用乌海中硫煤的炼焦配煤方法,利用乌海中硫煤中硫和高热性能特点,通过优化配煤结构,合理配煤,能够改善焦炭质量。另外由于乌海中硫煤资源丰富,且多为露天煤矿,煤层厚,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等特点,采购成本低,有效的降低配煤成本,扩大用煤范围,节约优质炼焦煤。并且该方法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显著,实际应用性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煤炼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乌海中硫煤的炼焦配煤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高炉对焦炭质量要求较高,各国的煤炭资源在室式炼焦的条件下进行单种煤炼焦,都无法满足高炉对焦炭质量的要求。我国炼焦煤储量低、品种结构不均以及地域分布不均衡,优质炼焦煤资源紧张。因此,开展配煤炼焦,充分发挥各煤种在炼焦过程中的结焦特性,不仅能生产出高品质的焦炭,满足高炉使用,还能合理地利用煤炭资源,扩大炼焦煤资源,节约优质炼焦煤,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内蒙古煤炭已探明储藏量和开采量逐年增大,2010年的煤产量首次超过山西,成为我国第一大产煤省,而且每年增量显著。但内蒙古乌海矿区炼焦煤占该地区的80%,且多为露天煤矿,煤层厚,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等特点,其炼焦煤质量与国内其他产煤省炼焦煤有一定差异性,特别是乌海地区煤硫分偏高。由于近几年环保对用煤企的要求,硫分偏高的煤逐渐处于劣质资源,价格走低。乌海煤依靠低价优势逐渐得到了国内钢铁冶金领域焦化行业的青睐。尤其乌海地区中硫煤储量大,采购成本低,如何有效发挥乌海中硫煤优点,避免其不利因素进行配煤炼焦已经成为行业的关注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乌海中硫煤的炼焦配煤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乌海中硫煤的炼焦配煤方法,所述炼焦配煤方法采用以下以质量百分比计的配煤比:焦煤为48%~77%、肥煤为10%~20%、1/3焦煤为10%~25%、瘦煤为3%~7%。
进一步的,所述炼焦配煤方法采用以下以质量百分比计的配煤比:焦煤为52%、肥煤为18%、1/3焦煤为23%、瘦煤为7%。
进一步的,所述炼焦配煤方法采用以下以质量百分比计的配煤比:焦煤为65%、肥煤为15%、1/3焦煤为15%、瘦煤为5%。
进一步的,所述炼焦配煤方法采用以下以质量百分比计的配煤比:焦煤为72%、肥煤为13%、1/3焦煤为12%、瘦煤为3%。
进一步的,生产所得焦炭:其抗碎强度M40均大于90%,M10达到6%以下,CSR均在64%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利用乌海中硫煤的炼焦配煤方法,利用乌海中硫煤中硫和高热性能特点,通过优化配煤结构,合理配煤,能够改善焦炭质量。
另外由于乌海中硫煤资源丰富,且多为露天煤矿,煤层厚,地质构造简单、埋藏浅等特点,采购成本低,有效的降低配煤成本,扩大用煤范围,节约优质炼焦煤。并且该方法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显著,实际应用性强,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乌海中硫煤的岩相图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有效利用乌海中硫煤进行炼焦配煤,本发明首先对乌海中硫煤开展小焦炉试验分析,包括煤的工业分析、煤岩分析、基氏流动度、奥亚膨胀度、粘结性以及焦炭各项性能分析。随后根据乌海中硫煤的性质,制定多个配煤比方案,根据试验焦炭的质量效果,最终确定合理的配煤比在生产上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70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