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29871.3 | 申请日: | 2020-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96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天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天生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8 | 分类号: | A61K36/9068;A61P11/02;A61P29/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国海智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89 | 代理人: | 刘军锋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鼻炎 中药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细辛1~3份,苍耳子8~10份,辛夷8~10份,荆芥5~7份,甘草2~4份,金银花6~8份,诃子3~4份,桔梗3~6份,桂枝3~6份,白芷3~6份,苦杏仁5~6份,菊花5~6份,大枣6~8份,人参3~4份,干姜3~4份,薄荷8~10份,黄芩3~4份,广藿香4~6份,川芎4~6份,元胡4~6份。通过各中药组分之间的合理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具有解表散寒、宣通鼻窍、祛风止痛的功效,可显著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鼻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渗出、增生、萎缩或坏死等。
导致鼻炎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病毒感染是其首要病因,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病毒传播方式主要是经过呼吸道吸入,其次是通过被污染体或食物进入机体。同时,遗传因素也会导致鼻炎,患者家庭人员多有哮喘、荨麻疹或药物过敏史;以往称此患者为特应性个体,其体内产生IgE抗体的能力高于正常人。鼻黏膜易感性也会导致鼻炎,易感性的产生源于抗原物质的经常刺激,但其易感程度则视鼻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释放化学介质的能力。现已证实,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上述细胞数量不仅高于正常人,且有较强释放化学介质的能力。此外,抗原物质也会造成鼻炎,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的抗原物质称为变应原;该变应原物质再次进入鼻黏膜,便与相应的IgE结合而引起变态反应。鼻炎多会导致鼻塞、多涕、嗅觉下降、头痛头昏以及食欲不振、易疲倦、记忆力减退及失眠等全身表现。
鼻炎,中医一般称为鼻鼽、鼽嚏或鼻窒。鼽即鼻出清涕,嚏乃鼻中因痒而气喷作声,窒是以鼻塞时轻时重,或双侧鼻窍交替堵塞,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甚至嗅觉失灵为特征的慢性鼻病。中医认为鼻炎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再加上外感风寒,邪气侵袭鼻窍而致。
目前常用的鼻炎治疗药多以化学药物为主,如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类滴鼻剂、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等,但这些药品往往不能解决其根本问题,而且可能会引发鼻、咽部干燥、刺激,鼻腔出血等问题。因此,寻求更有效的治疗鼻炎的药物制剂是目前的一个研究方向。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鼻炎的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细辛1~3份,苍耳子8~10份,辛夷8~10份,荆芥5~7份,甘草2~4份,金银花6~8份,诃子3~4份,桔梗3~6份,桂枝3~6份,白芷3~6份,苦杏仁5~6份,菊花5~6份,大枣6~8份,人参3~4份,干姜3~4份,薄荷8~10份,黄芩3~4份,广藿香4~6份,川芎4~6份,元胡4~6份。
进一步的,该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细辛1~3份,苍耳子8~10份,辛夷8~10份,荆芥5~7份,甘草2~4份,金银花6~8份,诃子3~4份,桔梗5~6份,桂枝4~6份,白芷3~4份,苦杏仁5~6份,菊花5~6份,大枣6~8份,人参3~4份,干姜3~4份,薄荷8~10份,黄芩3~4份,广藿香4~5份,川芎5~6份,元胡4~6份。
进一步的,该中药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制成:细辛2份,苍耳子10份,辛夷10份,荆芥6份,甘草3份,金银花7份,诃子4份,桔梗6份,桂枝5份,白芷3份,苦杏仁5份,菊花6份,大枣6份,人参3份,干姜3份,薄荷10份,黄芩3份,广藿香4份,川芎6份,元胡5份。
本发明中药制剂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具体的,本发明中各组分的药性及功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天生,未经李天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98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