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MAG热源双细丝埋弧堆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29950.4 | 申请日: | 2020-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63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贾瑞燕;李凤超;霍占洪;徐睦忠;张小迪;周宇飞;魏方锴;乔宏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9/04 | 分类号: | B23K9/04;B23K9/18;B23K9/1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4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mag 热源 细丝 堆焊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双MAG热源双细丝埋弧堆焊方法,要解决铝青铜MAG堆焊中气孔、未熔合、夹渣、铜焊接烟气使焊工中毒等问题。本发明中的一种双MAG热源双细丝埋弧堆焊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双MAG电源连接的双焊枪去除喷嘴,采用双导电嘴分别夹持双焊丝,埋入保护焊剂,双MAG电源均采用直流反接;二、双焊枪同时起弧送丝,双丝端部成一定夹角并排前进,使两电弧形成共熔池;三、调节双MAG电源的电流均为160A~200A,电压均为24V~28V,焊接速度为30cm/min~40cm/min,相邻两焊道偏移量为上道焊缝(7)宽度的1/3~1/2,耐磨层堆焊3~4层,打底层厚度不大于3mm。本发明的焊接方法可应用于水轮机铝青铜堆焊工程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埋弧焊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MAG热源双细丝埋弧堆焊方法。
背景技术
大型抽水蓄能水轮机球阀、上下游法兰,由于在机组运行时重复性往复运动,均需在摩擦接触面的低合金钢或碳钢侧进行堆焊耐磨铝青铜层,从而改善工件使用性能,提高使用寿命,同时节约较贵重的铜合金材料,降低成本。铝青铜堆焊层加工后剩余厚度一般为6mm-8mm,且为保证熔敷层合金成分和性能,一般要求堆焊厚度10mm以上。生产中,常采用熔化极气体保护焊方法进行铝青铜堆焊,一方面,因铝青铜与钢热导率、收缩率、熔点等性能差异大,焊接性较差,工艺参数较难控制,易出现气孔、夹渣、未熔合等缺陷,造成大量返修成本浪费;另一方面,铝青铜气保堆焊产生的大量烟气,常导致焊工铜中毒;再者铝青铜气保焊需严格打磨清理飞溅和氧化皮,焊工劳动强度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铝青铜气体保护堆焊中存在的困难,本发明提供一种双MAG热源双细丝埋弧堆焊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1)焊前清理:待焊工件(1)为Q345钢及低于其强度等级的低合金钢,打磨去除待焊工件(1)表面氧化物,露出金属光泽,待焊工件(1)不需预热;
2)焊机准备:所用焊接电源为OTC品牌CPVM500型号的数字逆变MAG焊机两台,两电源直流反接;
3)焊枪准备:双MAG焊枪摘去喷嘴,露出第一导电嘴(3)夹持第一焊丝(4),第二导电嘴(5)夹持第二焊丝(6),第一焊丝(4)和第二焊丝(6)干伸长均为20mm~25mm,第一导电嘴(3)和第二导电嘴(5)距待焊工件(1)表面高度均为15mm~20mm,第一焊丝(4)和第二焊丝(6)夹角为15°~20°,端部间距为4mm~6mm,使双丝焊接形成共熔池;
4)焊接材料准备:第一焊丝(4)和第二焊丝(6)均选用直径为1.2mm、型号为AWSERCuAl-A2的铝青铜焊丝,保护焊剂(2)选用型号为HJ260的熔炼焊剂,焊剂颗粒度8目~25目,烘干温度350℃,烘干时间2小时;
5)焊枪姿态调整:调整焊枪姿态,使第一焊丝(4)和第二焊丝(6)焊接采取前进角,即双丝所成平面与母材夹角为70°~80°;
6)焊接工艺参数:单个MAG电源的电流为160A~200A,电压为24V~28V,焊接速度为30cm/min~40cm/min,层间温度不大于150℃;
7)焊接操作:按照焊接工艺参数,用保护焊剂(2)埋好第一焊丝(4)、第二焊丝(6)和第一导电嘴(3)、第二导电嘴(5),双焊枪同时起弧送丝,采用左焊法双丝并排前进,两电弧形成共熔池,每道焊后将焊渣清理干净,焊接过程无需保护气体;
8)道间偏移:控制相邻两焊道偏移量,相邻两焊道偏移量为上道宽度的1/3~1/2,以保证焊缝(7)成形平而略凸,避免未熔合和夹渣;
9)堆焊层数及控制:控制打底层焊接电流与焊接速度,以降低焊缝稀释率,打底层厚度不大于3mm,共堆焊3~4层,控制层间温度不大于150℃。
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99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