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线接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性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30921.X | 申请日: | 2020-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29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过秀成;李爽;綦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10 | 分类号: | G06F17/10;G06Q10/0639;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周蔚然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线 接入 条件下 城市 轨道交通 运能 匹配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线接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性评价方法,属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该评价方法由轨道客流数据提取模型、基于主客观权重赋值的客流变化评估模型以及基于熵权‑模糊评价法的评价模型构成。该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在开通新线背景下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性进行评价的方法,从数据输入、关键数据提取、客流增长率分配、指标体系计算、指标权重计算以及系统评价等全过程出发,使得运能匹配性评价模型从站点层面和线路层面确定轨道系统评价指标,对轨道进站客流与断面客流变化情况进行考虑,并对轨道系统运营时段内各时段运能匹配性进行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轨道运营管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新线接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性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大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质量提高、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环境改善以及居民出行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大城市病,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有效途径。
我国大多数城市轨道交通目前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新线的接入往往会对起步和网络化初期的轨道交通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满足多样化、复杂化的客流需求,轨道交通列车需要在合理的经济成本要求下,制定特定的运营组织方案以满足轨道运能与城市客流的匹配要求。现阶段轨道运能匹配性的评价都是对既定的轨道系统进行评价,而缺少对轨道系统由于新线带来的改变而可能引起新的问题的考虑,因此有必要对新线接入后轨道系统进行合理评价,能够帮助城市轨道运营管理者采取及时、有针对性的调整措施,应对系统变化后可能带来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线接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性评价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对城市轨道交通在新线接入条件下系统发生变化后的运能匹配性进行评价,可以观察各时段内轨道站点的候车状态与断面的运行状态,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线接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能匹配性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关键数据提取:处理轨道客流AFC数据、时刻表数据以及车辆参数,其中AFC(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客流数据包括进出站日期、进出站时间、进出站站点,同时对于换乘客流,需根据上下车站点推算换乘时间,将1条换乘数据分解为各条线的客流数据;列车时刻表数据需分解为上行列车到站时刻表上行列车离站时刻表/下行列车到站时刻表/下行列车离站时刻表/车辆参数包括列车编组数Z、列车定员数ηT,期望满载率ηa,列车过载率ηb。
基于时刻表以每一辆列车为对象,计算进站乘客数量出站乘客数量/列车载客数/乘客候车时长/候车人数/其中i为第i个站点,j为第j辆列车。根据需求的时段长度进行集计,获得各时段候车人数/候车总时长/断面客流量/列车数Nti的数据,具体内容包括:
数据的提取需分线路、分上下行方向进行提取,作如下假设:
①滞留乘客出现在轨道交通高峰时期,滞留乘客在第二班列车可以全部上车,同时滞留乘客的额外候车时间纳入进站时间所属的时间区间。
②平峰时期无滞留乘客,候车总时间为列车离站时间与乘客到达时间差值的总和。
③不考虑乘客在轨道系统中往返、停留,假设乘客全部希望尽可能地搭乘最近一班列车。
④乘客候车时能够均匀分散,不考虑局部拥挤情况。
具体算法流程如下:
STEP 1:输入处理后的AFC乘客数据、某一方向到站与离站时刻表数据,列车参数,单日运营列车数K,车站数S。
STEP 2:设置标识列车与站点的参数,并初始化。令i=1,j=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09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