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矢量推进器的双层旋翼海空两栖无人机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331351.6 申请日: 2020-04-24
公开(公告)号: CN111439078A 公开(公告)日: 2020-07-24
发明(设计)人: 郭龙川;刘逸喆;王晨;朱佳楠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主分类号: B60F5/02 分类号: B60F5/02;B64C39/02
代理公司: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代理人: 周希良
地址: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矢量 推进器 双层 旋翼海空 两栖 无人机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基于矢量推进器的双层旋翼海空两栖无人机,包括脚架(1)与安装于脚架(1)的舱体(2),其特征在于:

舱体(2)外壁沿其周向设有数个第一旋翼组件(16)与数个第二旋翼组件(17);第一旋翼组件(16)与第二旋翼组件(17)均包括旋翼(22)与无刷电机(14),无刷电机(14)驱动与其对应的旋翼(22)转动;第一旋翼组件(16)对应的旋翼(22)与第二旋翼组件(17)对应的旋翼(22)位于不同水平高度,形成双层旋翼结构;

舱体(2)外壁沿其周向还设有数个矢量推进组件,矢量推进组件包括水下推进器(18)与驱动水下推进器(18)转动的深水舵机(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矢量推进器的双层旋翼海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

第一旋翼组件(16)对应的旋翼(22)与第二旋翼组件(17)对应的旋翼(22)旋转方向相反,所有旋翼(22)产生的升力方向均相同;

第一旋翼组件(16)与第二旋翼组件(17)均包括吊臂(12)、第一安装架以及第二安装架;吊臂(12)的一端通过第一安装架与舱体(2)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安装架与无刷电机(14)连接;无刷电机(14)远离第二安装架一端的输出轴与旋翼(22)连接;

第一旋翼组件(16)的无刷电机(14)的输出轴朝向与第二旋翼组件(17)的无刷电机(14)的输出轴朝向向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矢量推进器的双层旋翼海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2)外套有安装环(3),舱体(2)远离脚架(1)的一端开口,开口由端盖(4)覆盖,所述端盖(4)边缘伸出舱体(2)外;所述第一安装架为安装块(9),安装块(9)位于端盖(4)边缘与安装环(3)之间;安装块(9)的两端分别与端盖(4)边缘、安装环(3)连接,吊臂(12)的一端贯穿安装块(9)。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矢量推进器的双层旋翼海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第二安装架包括一安装板(13)与两平行固定板(11),吊臂(12)的另一端先后贯穿两固定板(11);两固定板(11)均与吊臂(12)的另一端连接,安装板(13)与两固定板(11)连接,无刷电机(14)与安装板(1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矢量推进器的双层旋翼海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吊臂(12)采用碳纤维筒制作而成;吊臂(12)的一端贯穿安装块(9)后采用内堵头(8)封堵,另一端贯穿两固定板(11)后采用法兰堵头(10)封堵。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矢量推进器的双层旋翼海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脚架(1)、安装环(3)以及端盖(4)的材质均为防水的3D打印材料;舱体(2)材质为有机玻璃。

7.根据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基于矢量推进器的双层旋翼海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4)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穿线螺丝或水密接插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矢量推进器的双层旋翼海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第一旋翼组件(16)与第二旋翼组件(17)间隔设置且数量均为四个;第一旋翼组件(16)的吊臂(12)与第二旋翼组件(17)的吊臂(12)位于同一水平面,相邻的第一旋翼组件(16)的吊臂(12)与第二旋翼组件(17)的吊臂(12)之间的夹角为4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矢量推进器的双层旋翼海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

水下推进器(18)与其对应的深水舵机(20)连接,深水舵机(20)远离水下推进器(18)的一端通过第三安装架与舱体(2)连接;

第三安装架包括与舱体(2)外壁贴合的连接板(19);脚架(1)与舱体(2)连接的一端为脚板,脚板边缘位于舱体(2)外;连接板(19)位于安装环(3)与脚板边缘之间,连接板(19)的两端分别与安装环(3)、脚板边缘连接;连接板设有向舱体外突出支撑板,深水舵机(20)与支撑板连接;

矢量推进组件的数量为两个。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矢量推进器的双层旋翼海空两栖无人机,其特征在于:舱体(2)外壁沿其周向还设有浮体配重块(2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135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