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31398.2 | 申请日: | 2020-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8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李鸿瑞;李华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华玉 |
主分类号: | F01K23/02 | 分类号: | F01K2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55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西海岸***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质 蒸汽 联合 循环 | ||
本发明提供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属于能源与动力技术领域。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是指由M1千克和M2千克组成的工质,分别或共同进行的九个过程——M1千克工质升压过程12,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23,M1千克工质降压过程34,M1千克工质吸热过程45,M2千克工质升压过程85,M3千克工质吸热过程56,M3千克工质降压过程67,M3千克工质放热过程78,M1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81——组成的闭合过程;其中,M3为M1与M2之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与动力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冷需求、热需求和动力需求,为人类生活与生产当中所常见;其中,利用热能转换为机械能是获得和提供动力的重要方式。一般情况下,热源的温度随着热的释放而降低,热源是变温的;在以化石燃料为源头能源时,热源同时具有高温和变温的双重特点,这使得采用单一热力循环理论实现制冷、供热或转化为动时能源利用率不理想。
以外燃式蒸汽动力装置为例,其热源属于高温且为变温热源;当以朗肯循环为理论基础,采用水蒸气为循环工质实现热变功时,由于受到材料耐温耐压性能和安全性方面的限制,无论采用何种参数运行,循环工质与热源之间都存在较大的温差损失,不可逆损失大,导致热效率较低。
人们需要简单、主动、高效地利用燃料生成或其它的高温热能来实现制冷、供热或转化为动力,这需要热科学基础理论的支撑;在热科学基础理论体系中,热力循环是热能利用装置的理论基础和能源利用系统的核心;热力循环的创建及发展应用将对能源利用的飞跃起到重大作用,将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从简单、主动和高效地实现温差利用的原则出发,针对高温热源或变温热源的动力应用,力求为热动系统的简单化和高效化提供理论支撑,本发明提出了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要提供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具体发明内容分项阐述如下:
1.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是指由M1千克和M2千克组成的工质,分别或共同进行的九个过程——M1千克工质升压过程12,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23,M1千克工质降压过程34,M1千克工质吸热过程45,M2千克工质升压过程85,M3千克工质吸热过程56,M3千克工质降压过程67,M3千克工质放热过程78,M1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81——组成的闭合过程;其中,M3为M1与M2之和。
2.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是指由M1千克和M2千克组成的工质,分别或共同进行的十个过程——M1千克工质升压过程12,M1千克工质吸热汽化过程23,M1千克工质降压过程34,M1千克工质吸热过程45,M1千克工质降压过程57,M2千克工质升压过程96,M2千克工质吸热过程67,M3千克工质降压过程78,M3千克工质放热过程89,M1千克工质放热冷凝过程91——组成的闭合过程;其中,M3为M1与M2之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华玉,未经李华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13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