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离心分离的生物检测平台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31711.2 | 申请日: | 2020-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787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顾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格目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1/34;G01N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岚智财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24 | 代理人: | 郭智 |
地址: | 2154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离心 分离 生物 检测 平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离心分离的生物检测平台,用于对植物进行生长检测,包括:外壳、第一入口、第一传输管道、研磨装置、离心分离装置以及检测装置,第一入口设置于外壳顶部,研磨装置包括第二入口、第一研磨块、第二研磨块以及第二传输管道,第二入口连接第一传输管道,第一研磨块以及第二研磨块用于研磨植物样本,离心分离装置包括旋转器、第一伸缩轴、第二伸缩轴、旋转夹具、试管,旋转器连接第一伸缩轴,第二伸缩轴设置于第一伸缩轴顶端,旋转夹具设置于第二伸缩轴的两端,夹具夹持试管,检测装置包括若干第四入口以及检测腔,第四入口的直径与第二伸缩轴收缩后的长度一致,分叉出口末端设置为延长出口,延长出口的直径小于试管的直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离心分离的生物检测平台。
背景技术
植物生长主要是通过不断的积累物质,而植物的物质来源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的转化,但植物并不是受到的光照越强,光合作用就越强;不同的植物光敏性不同,有的为喜光植物,而有的为不喜光植物;喜光植物在在光照强度较强的情况下,光合作用的转化能力越强;而不喜光植物则在较为阴暗的地方,光合作用的转化能力更强,但仍然需要光照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而植物生长的好,不仅仅是阳光的问题,空气、水等也会对植物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如今的植物培植,往往都依据光照、水分进行植物调整,通过肥料等进行影响植物生长的微生物等的,但是,在这些基础上,需要对植物进行检测才能最终获得植物生长状况的好坏,现如今对植物的检测,往往是通过植物生长的外观进行判断,即根据植物生长高度判断,这样一来无法对植物的物质状况进行检测,宏观检测偏差较大,无法完全反应植物生长状况。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
针对需要对植物进行检测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离心分离的生物检测平台。
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离心分离的生物检测平台,用于对植物进行生长检测,包括:外壳、第一入口、第一传输管道、研磨装置、离心分离装置以及检测装置,所述第一入口设置于所述外壳顶部,所述研磨装置包括第二入口、第一研磨块、第二研磨块以及第二传输管道,所述第二入口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管道,所述第一研磨块以及第二研磨块用于研磨植物样本,所述离心分离装置包括旋转器、第一伸缩轴、第二伸缩轴、旋转夹具、试管,所述旋转器连接所述第一伸缩轴,所述第二伸缩轴设置于所述第一伸缩轴顶端,所述旋转夹具设置于所述第二伸缩轴的两端,所述夹具夹持所述试管,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若干第四入口以及检测腔,所述第四入口的直径与所述第二伸缩轴收缩后的长度一致。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二传输管道设置若干分叉出口,每个所述分叉出口对应一个所述试管,所述第二传输管道设置有若干喷水口,所述喷水口用于向研磨后的植物样本喷洒水雾。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分叉出口末端设置为延长出口,所述延长出口的直径小于所述试管的直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伸缩轴初始状态为伸长状态,所述第二伸缩轴的初始状态为收缩状态,所述试管的初始状态为试管口朝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在初始状态下,所述试管的试管口与所述分叉出口的延长出口衔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在所述离心分离装置进行工作时,所述第一伸缩轴一次收缩、所述第二伸缩轴伸长、所述旋转器旋转;在所述离心分离装置结束工作后,所述第二伸缩轴收缩、所述第一伸缩轴二次收缩、所述旋转夹具将所述试管的试管口旋转朝下。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离心分离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伸缩轴、第二伸缩轴、旋转夹具、以及旋转器,所述控制装置中设置一个参考角度位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式,当所述离心分离装置结束工作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旋转器旋转至参考角度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格目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格目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17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