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双(多)光子激发的近红外荧光分子及其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32106.7 | 申请日: | 2020-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90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方;吴爱国;王洪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517/04 | 分类号: | C07D517/04;C07D513/04;C09K11/06;G01N21/64;A61K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周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0 | 代理人: | 王聪 |
地址: | 315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光子 激发 红外 荧光 分子 及其 合成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化合物具有如下所示化学式;其中,R1选自S、Se、Te中的一种;R2选自Se、Te、中的一种;R3选自具有式(1)所示化学式的基团中的一种;R4选自具有式(2)所示化学式的基团、R5中的一种;式(1);其中,m,n独立地选自0或1,m和n不同时为0;式(2);其中,R6选自H或者R5;R5为Ph为苯基。所述化合物制备方法简单,其具有较大的吸收波长和荧光发射波长,使其达到近红外二区,在生物成像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具有双(多)光子激发的近红外荧光分子及其合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双(多)光子激发的近红外荧光分子及其合成方法,属于化学合成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的成像技术,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成像(US),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T)和磁共振成像(MRI)具有无限渗透,但显示出某些缺点,例如软组织对比度差,空间分辨率有限。相比之下,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nm)荧光成像没有这些缺点,具有无害,快速反馈和比US,CT和MRI更高灵敏度的优点。与第一个近红外一区(NIR-I)(700-900nm)中的常规荧光成像相比,NIR-II中的荧光成像显示出更深的穿透和更高的突出优势。由于生物组织中光子散射,吸收和组织自发荧光的进一步减少,使得空间分辨率进一步提高。因此,NIR-II荧光在疾病的光学成像中具有很大的前景。
多光子吸收/发光是非线性光学(NLO)过程,其中几个光子同时被吸收以产生激发态,然后在某些条件下发光的过程。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它已广泛应用于生物成像,光动力疗法,频率上转换激光,3D微加工,3D光学数据存储和光学稳定/功率限制。对于有机荧光团,需要设计长的π-共轭分子结构以实现大的多光子吸收截面。由于双光子发光是由高波长激发,低波长发射,所以具有很强的组织穿透能力。因此具有双光子吸收和发射的荧光分子更具有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可作为双(多)光子激发的近红外荧光分子应用于生物成像。
本申请中涉及化合物,作为一类新型具有双(多)光子激发的近红外荧光分子的合成方法,其双光子激发波长在1000-1600nm,最大发射波长在450~1450nm。可用于生物成像,属于近红外二区荧光染料领域;其在苯并双噻二唑中引入硒原子使其具有较大的吸收波长和荧光发射波长,使其达到近红外二区,由于该类分子中具有较强的分子内电荷转移进而导致其具有较强的吸收截面,因而具有较强的双光子吸收和发射性能。由于生物组织对长波长光子弱的吸收,小的散射系数,较低的自发荧光,因此长波长光子表现为强的穿透能力,在生物成像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所述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具有式A所示化学式;
其中,其中,R1选自S、Se、Te中的一种;
R2选自Se、Te、中的一种;
R3选自具有式(1)所示化学式的基团中的一种;
R4选自具有式(2)所示化学式的基团、R5中的一种;
其中,m,n独立地选自0或1,m和n不同时为0;
其中,R6选自H或者R5;
R5为Ph为苯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21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