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地下管廊监测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32575.9 | 申请日: | 2020-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20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丁斌;刘敬文;黄超;庄玉林;龚志丹;李永海;李强;谷志成;赵辉;李国鹏;李伟刚;王学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厦门亿力吉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上海谷元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54 | 分类号: | G06K9/54;G06K9/62;G06N3/04;G06N3/08;G06T7/00;G06T7/19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张倩倩 |
地址: | 0716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源异构 数据 融合 地下 监测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地下管廊监测方法,其特征是,包括:
实时采集获取综合管廊监测相关数据,所述监测相关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对所述监测相关数据进行预处理;
对预处理后的结构化数据进行特征值提取;
将预处理后的非结构化数据作为预先构建的第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输入;
将提取出的结构化数据特征值,以及第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输出,作为预先构建的第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输入;
根据所述第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输出确定综合管廊是否存在异常;
实时输出异常判断结果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地下管廊监测方法,其特征是,还包括:根据当前电力舱通道断面异常判断结果信息进行故障预判,并输出故障预判结果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地下管廊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综合管廊监测相关数据包括:管廊内线路及设备运行状态数据,管廊内温湿度和气体浓度数据,管廊内环境图像数据,以及管廊所在地的地形、地理空间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地下管廊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预处理包括:提取数据,确定数据类型,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对数值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及数据去噪;所述非结构化数据包括视频图像、红外图像和局部放电图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地下管廊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采用Faster-RCNN神经网络,其输出表征的信息包括管廊状态信息以及隐患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地下管廊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采用RBF神经网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地下管廊监测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输出表征的识别结果信息即异常判断结果信息包括以下任一或多个:廊道是否开裂、廊道内部是否积水、廊道火灾情况、廊内设备是否正常、廊道内人员状态、廊道内管线温度是否异常,以及廊道内是否异物堆积。
8.一种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地下管廊监测系统,其特征是,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实时采集获取综合管廊监测相关数据,所述监测相关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数据预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监测相关数据进行预处理;
特征值提取模块,用于对预处理后的结构化数据进行特征值提取;
非结构化数据识别模块,用于将预处理后的非结构化数据作为预先构建的第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输入;
综合识别模块,用于将提取出的结构化数据特征值,以及第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输出,作为预先构建的第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输入;
异常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的输出确定综合管廊是否存在异常;
以及结果输出模块,用于实时输出异常判断结果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厦门亿力吉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上海谷元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雄安新区供电公司;厦门亿力吉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上海谷元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2575.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工质蒸汽联合循环
- 下一篇:一种换流阀均压电极结垢试验用电源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