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梯系统以及电梯轿厢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33104.X | 申请日: | 2020-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85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陈达宇;姜绍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7/04 | 分类号: | B66B7/04;B66B5/04;B66B5/16;B66B1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张昱;王玮 |
地址: | 美国康***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系统 以及 | ||
本发明涉及电梯系统以及电梯轿厢。所述电梯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沿着导轨在电梯井道内运行的电梯轿厢,以及减振装置和缓冲装置,其中所述减振装置装设在所述电梯轿厢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上,并且所述缓冲装置装设在所述电梯井道的内侧壁和/或底部上,并设置成在所述电梯轿厢沿着所述导轨运行至最低位置时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减振装置相接触。本发明的电梯系统和电梯轿厢易于制造、安装和维护,并且实用性强,其特别适用于老旧社区的电梯安装和改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梯系统以及电梯轿厢。
背景技术
电梯已经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它们能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等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对于一些老旧住宅或者办公楼宇、特殊厂房、历史建筑等,由于诸多原因而一直未能配置此类电梯设备,因此造成了很多不便。特别是,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在老旧社区内安装电梯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但是,在以上这些环境下施工安装电梯,将面临许多的困难。例如,电梯井道的现场施工条件通常比较复杂,并且土建施工工作量大,开挖井道不仅可能会影响到建筑结构的安全,而且需要迁移诸如天然气管道、通信管道、给排水管道等许多复杂的地下管线,并且在日后使用过程中容易在电梯井道内形成积水,因此导致难以维护,并会对设备安全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梯系统以及电梯轿厢,从而能够解决或者至少缓解了以上问题和其他方面的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首先,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一个或多个沿着导轨在电梯井道内运行的电梯轿厢,以及减振装置和缓冲装置,其中,所述减振装置装设在所述电梯轿厢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上,并且所述缓冲装置装设在所述电梯井道的内侧壁和/或底部上,并设置成在所述电梯轿厢沿着所述导轨运行至最低位置时所述缓冲装置与所述减振装置相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可选地,所述电梯系统还包括:
安全装置,其装设在所述电梯轿厢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上,并且设置成在所述电梯轿厢发生超速时向所述电梯轿厢施加制动力;和/或
停止装置,其装设在所述电梯轿厢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上并与所述电梯系统中的控制开关相连,用于在触发所述控制开关后通过所述停止装置来使得所述电梯轿厢停止运行。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可选地,所述减振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减振器,所述缓冲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缓冲器,并且所述至少两个减振器分别装设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两个相互对置的外侧面上,所述至少两个缓冲器分别装设在所述电梯井道的两个相互对置的内侧壁上和/或所述底部上的两个相互对置的位置处。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可选地,所述缓冲器构造成具有支撑部和缓冲部,所述支撑部装设在所述两个相互对置的内侧壁上和/或所述两个相互对置的位置处,所述缓冲部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上并且由弹性材料制成。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可选地,所述缓冲器还具有弹簧,其设置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缓冲部之间,并且/或者设置在所述缓冲部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可选地,所述减振器构造成具有固定部和接触部,所述固定部被固定至所述两个相互对置的外侧面上,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固定部相连并且在所述电梯轿厢沿着所述导轨运行至所述最低位置时与所述缓冲部相接触。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可选地,所述减振器还具有与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接触部相连的加强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可选地,所述电梯轿厢的外侧面上装设有导靴,所述电梯轿厢通过所述导靴沿着所述导轨在所述电梯井道内运行,并且所述导靴、所述减振装置、所述安全装置和所述停止装置中的至少两个共同装设在所述电梯轿厢的至少一个外侧面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可选地,所述导靴、所述减振装置、所述安全装置和所述停止装置均装设在所述电梯轿厢的至少一个外侧面的下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的斯电梯公司,未经奥的斯电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31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