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散热镁合金电池箱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35656.4 | 申请日: | 2020-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0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刘真;余洪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仟和镁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53;H01M10/6556;H01M10/65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520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散热 镁合金 电池 | ||
一种高散热镁合金电池箱,属于电池箱技术领域,所述电池箱包括箱体和箱底,所述箱底内设置了冷却流管,所述冷却流管采用进出并行结构,即将箱底中的整条冷却流管从中间折转,以折转处为分界点,将进液段称为进液管道,将出液段称为出液管道,从中间折转后,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互相紧贴并行;其有益效果是将冷却管道平均分成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并从中间折弯使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并行,可以使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中的液温中和并趋于一致,同时也使冷却流道从中间折弯处到进出口处的液温均趋于均衡一致,从而使箱底的温度保持一致性;由于直接将冷却流管设置在箱底中,还可以尽可能贴近电池模组,提高散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箱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高散热镁合金电池箱。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取代燃油汽车最理想、最有希望的绿色交通工具,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其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续航里程和电池安全性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重点问题,电池箱体是是电池的载体和保护装置,车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池箱的优劣直接影响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特别是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如果热量不能及时均匀地排出,会严重影响电池使用寿命,甚至会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
市场上目前主要用风冷以及液冷散热方式,风冷散热方式容易产生散热不均匀,影响电池的一致性,液冷散热方式正好弥补了风冷散热不均匀的缺陷。在液冷散热方式中,冷却液经过管道后其内部液体不会搅动,从而导致靠近电池的冷却液温度较高原理冷却液的温度较低,吸收热量的效果降低,同时若某一位置的温度较高导致电池整体的温度不均匀,电池容易发生损坏及起火事故。
为此,专利文献CN 110783662 A公开了一种具有高散热功能的电池箱系统,其包括电池箱体、设置于电池箱体内的电池固定件以及设置于电池固定件上的若干单电池,将若干单电池分为若干电池组,每组电池组旁盘绕散热管道,在散热管道通入冷却液,散热管道由若干通水管道及用于连接通水管道的若干接头组成,接头内壁上设有至少一条螺旋导流片,螺旋导流片将靠近电池的液体向远离电池方向运动;在箱体旁设置冷却水箱,散热管道连接在冷却水箱上形成回路,在冷却水箱的出水口处设置水泵,若干电池组旁的散热管道并联后连接在冷却水箱上。通过BMS控制单元控制系统的运行,保证电池的散热效果以及温度的一致性。该方案虽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散热并使温度趋向一致,但仍然有多个缺陷,一是其温度的一致性是通过冷却液循环流动结合螺旋导流片完成的,循环流动的出液端和收液端必然有温差,螺旋导流片的近侧和远侧也存在温差,因此其温度的一致性程度非常有限;二是其通水管道在箱体内占用了大量空间,这样会增大箱体体积或减少电池组的放置空间;三是大量的模块接头在长期震动状态下易松动渗水而造成高密封要求的电池箱内部无法排水而引发电芯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采用镁合金材料制作的并采用进出流道并行的液冷散热式电池箱,这样不仅从材料上提高散热性能,更结合散热结构上提高散热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散热镁合金电池箱,所述电池箱包括箱体和直接生成在箱体底部的箱底,其特征在于所述箱底内设置了冷却流管,所述冷却流管采用进出并行结构,即将箱底中的整条冷却流管从中间折转,以折转处为分界点,将进液段称为进液管道,将出液段称为出液管道,从中间折转后,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互相紧贴并行。
这样将冷却系统做在箱体中,可以省略或节省大量冷却板,大大减轻电池箱重量;在冷却时,由于整个冷却流管中的冷却液从进口处到出口处的温度基本上是均匀上升的,出液管道中的液温大于进液管道中的液温,当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互相紧贴并行时,可以将高温管道内的热量传到低温管道中,使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中的液温趋于均衡一致,同时也使冷却流道从中间折弯处到进出口处的液温均趋于均衡一致,从而使箱底的温度保持一致性;由于直接将冷却流管设置在箱底中,可以尽可能贴近电池模组,提高散热效果。
另一种方案是,可将所述进液管道和出液管道互相缠绕并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仟和镁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仟和镁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56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