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纺纱用绕线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35797.6 | 申请日: | 2020-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3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房蕊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晨霞美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54/553 | 分类号: | B65H54/553;B65H54/44;B65H54/70;B65H54/28;B65H67/04 |
代理公司: | 青岛博展利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87 | 代理人: | 王于海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纺纱 线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纺纱用绕线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前侧中心处焊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焊接有板体,所述板体的内部焊接有第一套管,所述板体的前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正前方设有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的内侧壁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一套管的外侧壁具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套管和所述第一套管螺纹连接;通过第二套管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锥形橡胶垫向第一套管的内部运动,配合第一套管内部的锥形块体,使得锥形橡胶垫会向内收缩,将纱线夹紧,从而在停止绕线时,纱线与线辊之间仍旧处于紧绷状态,绕设在线辊上的纱线不会出现脱线情况,缠绕在线辊上的纱线可以有序、牢靠的缠绕在一起,不影响操作员的后期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纺纱用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机把许多动植物纤维捻在一起纺成线或纱,这些线或纱可用来织成布。最早的纺纱机结构非常简单,是14世纪开始使用的。18世纪以后,人们发明了更好的纺纱机,就是这种纺纱机使纺织业成为第一大工业。所有的纺纱机都只做两件事:首先把大量的短纤维聚合成松散的棉线,然后把棉线一点点的抽出来,捻搓成细密的棉线,棉线经过搓捻就变长了。
纺织的过程中,经常会需要使用到绕线装置,以便将纺好的纱缠绕到线辊上,中国公开授权发明:一种纺纱机的纺纱器(公开号:CN201480048179.6)公开了一种纺纱机的纺纱器,其在使用的过程中借助于清纱器本身的传感器确定具有纱疵的纱线区段的长度。即,在这种情况下,清纱器包括传感器,借助于该传感器可确定经过清纱器的纱线的长度。以这种方式,清纱器可探测纱疵并且同时确定自探测到纱疵起已经过清纱器的纱线区段的长度。在评估相应的测量信号之后,纱疵可最终激活一个或多个显示元件,使操作员精确知悉在随后的接纱过程之前需从卷筒除去多少纱线,然而还存在一定问题:在出现纱线停止缠绕的情况下,纱线缺乏固定机构,使得在停止绕线时,纱线与线辊之间呈现松散状态,绕设在线辊上的纱线易出现脱线情况,使得原来缠绕在线辊上的纱线无法有序、牢靠的缠绕在一起,影响操作员的后期工作,同时,在纱线在缠绕完毕后,线辊从绕线装置上拆除时,拆除动作较为繁琐,同时,线辊的更换也比较复杂,费时费力,为此,提出一种纺纱用绕线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纱用绕线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纺纱用绕线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前侧中心处焊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焊接有板体,所述板体的内部焊接有第一套管,所述板体的前表面位于所述第一套管的正前方设有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的内侧壁具有内螺纹,所述第一套管的外侧壁具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套管和所述第一套管螺纹连接,所述第一套管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锥形块体,所述第二套管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块体,所述块体的后表面对称粘接有两个橡胶块,所述橡胶块的后表面一体成型有锥形橡胶垫,所述锥形橡胶垫的斜坡面与所述锥形块体的斜坡面贴合;
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后侧焊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支架的内侧壁远离所述第一电机的一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贯穿所述支架,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焊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侧壁对称焊接有四个弹簧所述弹簧远离所述第一电机的一段焊接有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二固定杆与所述第一固定杆相邻的一侧设有线辊,所述线辊的两端对称开设有两个插接槽,所述第二固定杆和所述第一固定杆相邻的一端外侧壁均对称焊接有两个插接块,所述插接块插入所述插接槽内。
优选的:所述板体的前表面通过螺丝固定连接有链条壳,所述链条壳的内部安装有链条,所述链条的内侧壁一侧啮合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链条的内侧壁另一侧啮合连接有主动齿轮。
优选的:所述从动齿轮的内侧壁对称固定连接有四个限位块,所述第二套管的外侧壁对称开设有四个限位槽,所述限位块滑动于所述限位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板体的前表面开设有容纳槽,所述第二套管位于所述容纳槽的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晨霞美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晨霞美合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579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