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主动串扰抑制功能的SiC功率管驱动电路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38280.2 | 申请日: | 202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40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刘侃;肖捷;丁荣军;余康;李云;陈致初;倪大成;黄庆;栾皓喆;周世超;高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1/08 | 分类号: | H02M1/08;H02M1/088;H02M1/32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008 | 代理人: | 廖元宝 |
地址: | 41008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主动 抑制 功能 sic 功率管 驱动 电路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基于具有主动串扰抑制功能的SiC功率管驱动电路的控制方法,应用于同臂支路的上下桥臂功率管中,具有主动串扰抑制功能的SiC功率管驱动电路包括基本驱动回路和辅助回路,
所述基本驱动回路包括放大电路、电阻R1、电阻R2和二极管D1,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出正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SiC功率管的栅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负极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相连;
所述辅助回路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容C1、三极管S1、二极管D2和MOS管Q3,三极管S1的发射极连接于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S1的基极相连;电容C1两端分别连接于S1的集电极和功率管的源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MOS管Q3的源极,负极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相连,MOS管Q3的漏极连接于放大电路的输出负端,源极连接于功率管的源极;
所述放大电路包括电源U1、电源U2、MOS管Q1和Q2,所述电源U1的正极与MOS管Q1的漏极相连,Q1的源极与Q2的漏极相连,Q2的源极与电源U2的负极相连,电源U2的正极与电源U1的负极相连,Q1的源极与Q2的漏极的连接点为放大电路的输出正端,电源U2的正极为放大电路的输出负端,
其特征在于,在下桥臂功率管开启瞬间,上桥臂功率管的寄生电容Cgd_H产生向下的感应电流经过电阻R2,R2产生负向压差使三极管S1导通,感应电流从S1流向电容C1,上桥臂功率管的栅源极正向电压尖峰降低;
下桥臂功率管关闭瞬间,上桥臂功率管的寄生电容Cgd_H产生向上的感应电流从电容C1和三极管S1的体二极管流过,上桥臂功率管的栅源极负向电压尖峰降低;
下桥臂功率管关闭前一段时间,MOS管Q3关闭,上桥臂功率管的寄生电容Cgs_H通过二极管D2和电阻R4形成回路进行反向放电至0V;
下桥臂功率管关闭瞬间,上桥臂功率管的寄生电容Cgd_H产生向上的感应电流从二极管D2和电阻R4流过,上桥臂功率管的栅源极负向电压尖峰降低;
上桥臂驱动电路包括上基本驱动回路和上辅助回路,
所述上基本驱动回路包括上放大电路、电阻R1、电阻R2和二极管D1,所述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上放大电路的输出正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2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与上桥臂功率管Q4的栅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负极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相连;
所述上辅助回路包括电阻R3、电阻R4、电容C1、三极管S1、二极管D2和MOS管Q3,三极管S1的发射极连接于电阻R2的另一端,电阻R3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S1的基极相连;电容C1两端分别连接于S1的集电极和上桥臂功率管Q4的源极,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于MOS管Q3的源极,负极与所述电阻R4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1的一端相连,MOS管Q3的漏极连接于上放大电路的输出负端,源极连接于上桥臂功率管Q4的源极;
所述上放大电路包括电源U1、电源U2、MOS管Q1和Q2,所述电源U1的正极与MOS管Q1的漏极相连,Q1的源极与Q2的漏极相连,Q2的源极与电源U2的负极相连,电源U2的正极与电源U1的负极相连,Q1的源极与Q2的漏极的连接点为上放大电路的输出正端,电源U2的正极为上放大电路的输出负端;
下桥臂驱动电路与上桥臂驱动电路相同,包括下基本驱动回路和下辅助回路,所述下基本驱动回路包括下放大电路、电阻R5、电阻R6和二极管D5,所述电阻R5的一端与所述下放大电路的输出正端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6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与下桥臂功率管Q8的栅极相连,所述二极管D5的正极与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负极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相连;
所述下辅助回路包括电阻R7、电阻R8、电容C2、三极管S2、二极管D6和MOS管Q7,三极管S2的发射极连接于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7的一端与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相连,另一端与S2的基极相连;电容C2两端分别连接于S2的集电极和下桥臂功率管Q8的源极,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于MOS管Q7的源极,负极与所述电阻R8的一端相连,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与所述电阻R5的一端相连,MOS管Q7的漏极连接于下放大电路的输出负端,源极连接于Q8的源极;
所述下放大电路包括电源U3、电源U4、MOS管Q5和Q6,所述电源U3的正极与MOS管Q5的漏极相连,Q5的源极与Q6的漏极相连,Q6的源极与电源U4的负极相连,电源U4的正极与电源U3的负极相连,Q5的源极与Q6的漏极的连接点为下放大电路的输出正端,电源U4的正极为下放大电路的输出负端;
其中Q5和Q6交替开启,用于控制下桥臂功率管Q8的开和关;Q3在Q5开启前夕开启形成驱动回路给上桥臂功率管Q4的门极电容反向预充电;
Q3在Q5关闭前夕关闭,关断驱动回路,上桥臂功率管Q4的门极电容通过上辅助回路反向放电,将电压降为0V;
整个桥臂的工作周期依次划分为t0~t1时间阶段、t1~t2时间阶段、t2~t3时间阶段、t3~t4时间阶段,具体地,
在t0~t1时间阶段,MOS管Q3、Q6开启,Q5关闭;下桥臂处于关闭状态,上桥臂驱动电路形成回路,电源U2给电容C1和Q4的门极电容进行反向充电,充电结束后,Q4的门极电压为负压;
在t1~t2间阶段,MOS管Q5开启,Q6关闭,为维持Q4门极电容在负压,Q3仍处于导通状态;下桥臂导通瞬间,Q4的母线电压Uds上升,电源U5给Q4的米勒电容Cgd_H和源漏极电容Cds_H充电,米勒电流通过电阻R2形成反向压差使得三极管S1导通,在驱动电路中形成低阻抗回路对米勒电流进行分流,降低Q4门极正向电压尖峰;同时Q4门极电压在上一时段反向充电拉低至负压以降低了Q4误开启的风险;下桥臂导通,母线电流通过负载电感和Q8形成导通回路,负载电感进入充电状态;
在t2~t3时间阶段,MOS管Q3关闭,Q5保持开启状态不变;上桥臂SiC开关Q4的门极电容通过二极管D2和电阻R4形成回路进行反向放电至0V,下桥臂仍处于开启状态,母线电流流向不变;
在t3~t4时间阶段,MOS管Q5关闭,Q3和Q6开启;下桥臂关闭瞬间,Q4的母线电压Uds下降,Q4的米勒电容Cgd_H进行放电,产生反向的米勒电流;此时电容C1和三极管S1的体二极管导通形成低阻抗回路分流了米勒电流,从而降低了Q4门极负向电压尖峰;Q4门极电压在上一时段反向放电拉低至0V以降低Q4负向击穿;该时段的米勒电流也可通过D2和电阻R4进行分流;下桥臂关闭后,电感中的电流通过Q4的体二极管形成回路进行续流;
在Q4的米勒电容放电完成后,后续重复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828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2M 用于交流和交流之间、交流和直流之间、或直流和直流之间的转换以及用于与电源或类似的供电系统一起使用的设备;直流或交流输入功率至浪涌输出功率的转换;以及它们的控制或调节
H02M1-00 变换装置的零部件
H02M1-02 .专用于在静态变换器内的放电管产生栅极控制电压或引燃极控制电压的电路
H02M1-06 .非导电气体放电管或等效的半导体器件的专用电路,例如闸流管、晶闸管的专用电路
H02M1-08 .为静态变换器中的半导体器件产生控制电压的专用电路
H02M1-10 .具有能任意地用不同种类的电流向负载供电的变换装置的设备,例如用交流或直流
H02M1-12 .减少交流输入或输出谐波成分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