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产氢吸氢袋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39029.8 | 申请日: | 202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79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沈丽;李月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丽;李月玲 |
主分类号: | A61M16/00 | 分类号: | A61M16/00;A61M16/10;C01B3/06;C01B3/50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宋小光 |
地址: | 20004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产氢吸氢袋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产氢吸氢袋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内部形成密闭空间的气囊袋;与气囊袋的内部相连通的连通管;可拆卸地安装于连通管远离气囊袋的一端且供密封住连通管的盖体;以及置于气囊袋内且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产氢药包,通过连通管向气囊袋中注水,进而氢气通过连通管向外排出以供使用者吸入。本发明有效的解决了现有吸氢器不便于携带的问题,吸氢袋产氢过程中无需用电,体积小,能够方便携带,且制作成本低廉,适合一次性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制剂领域,特指一种产氢吸氢袋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也日趋流行,家用吸氢器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氢气对恶性肿瘤、结肠炎、一氧化碳中毒后脑病等疾病具有积极的治疗价值,现有的吸氢器中氢气源大多是通过电解水装置产生,需要用电,且体积庞大不便于携带,使用时还需要配合鼻氧管进行呼吸,十分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产氢吸氢袋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现有吸氢器不便于携带的问题,吸氢袋产氢过程中无需用电,体积小,能够方便携带,且制作成本低廉,适合一次性使用。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产氢吸氢袋,包括:
内部形成密闭空间的气囊袋;
与气囊袋的内部相连通的连通管;
可拆卸地安装于连通管远离气囊袋的一端且供密封住连通管的盖体;以及
置于气囊袋内且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产氢药包,通过连通管向气囊袋中注水,进而氢气通过连通管向外排出以供使用者吸入。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产氢吸氢袋,通过拆下盖体并向气囊袋中注水,盖上盖体,使得水与产氢药包充分反应并生成氢气,进而拆下盖体,使用者通过连通管吸入气囊袋中的氢气,水与产氢药包充分反应后,可根据气囊袋的鼓起程度判断出氢气的含量,另外连通管可塞入鼻孔供使用者吸氢,解决了现有吸氢器不便于携带的问题,吸氢袋产氢过程中无需用电,只需要向气囊袋中注水即可,整个产氢吸氢袋的体积小,能够方便携带,且制作成本低廉,适合一次性使用。
本发明产氢吸氢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可拆卸地连接于连通管的变径管,该盖体可拆卸地安装于变径管远离连通管的一端;
通过拆下变径管以向气囊袋中注水并安装变径管以封堵连通管,使得水与产氢药包反应,进而拆下盖体,使得使用者通过连通管和变径管吸入氢气。
本发明产氢吸氢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变径管中的单向阀。
本发明产氢吸氢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变径管中的气体过滤器。
本发明产氢吸氢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变径管包括供与连通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盖体连接的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的直径小于第一连接部的直径。
本发明产氢吸氢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第二连接部的直径与使用者的鼻孔的直径相匹配。
本发明产氢吸氢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该连通管的侧部还固定连接有弹性绳。
本发明产氢吸氢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气囊袋侧部的胶带,通过折叠气囊袋,进而利用胶带粘结固定,以使得气囊袋保持折叠状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产氢吸氢袋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产氢吸氢袋,拆下盖体,并经由连通管向气囊袋中注水,盖上盖体;
水与产氢药包接触并产生氢气,进而拆下盖体,将连通管置于使用者的鼻孔处,使用者通过连通管吸入氢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丽;李月玲,未经沈丽;李月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90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