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物联网的身份识别装置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41025.3 | 申请日: | 202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82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范智敏;陈耀文;范安羽;韩海平;刘兴有;王长发;朱少宇;洪翠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蛟龙(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F21/32;G06F21/83;G07C9/37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 代理人: | 郭堃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 联网 身份 识别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物联网的身份识别装置及系统,包括外壳和保护盖,所述外壳正面的顶部与保护盖的背面固定连接,并且外壳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本发明涉及身份识别系统技术领域。该应用物联网的身份识别装置及系统,通过保护盖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并且安装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框,活动框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两个伺服电缸输出轴的一端均贯穿活动框并延伸至活动框的内部,两个伺服电缸输出轴延伸至活动框内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利用保护盖内部活动设置的活动框对活动槽中的显示器、按键以及指纹采集器进行安全防护,有效地避免了显示器、按键以及指纹采集器受到碰撞而损坏,提高身份识别装置的防护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身份识别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应用物联网的身份识别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通过指纹识别或者指静脉识别的方式进行身份识别是目前各行各业流行的身份识别方式,目前上述识别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公共领域认证设备,比如,会员识别一体机、银行ATM机、门禁管理系统、PC登录、代替汽车锁、保险箱管理、复印机管理、电子支付等需要进行个人身份认证的领域,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指静脉识别技术已逐渐代替指纹识别技术被人们所接受,指静脉识别技术是利用近红外线穿透手指后所得的静脉纹路影像来进行个人识别,是具有高精度、高速度的世界上最尖端的生物识别技术,在各种生物识别技术中,因其是利用外部看不到的生物内部特征进行识别的技术,所以作为具有高防伪性的第二代生物识别技术备受瞩目,相比于指纹安全认证方式具有不容易被伪造以及活体识别等优点,安全性更高更好。
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身份识别装置通常都是安装在室外进行使用,对于身份识别装置的防护效果较差,身份识别装置上的指纹识别器和显示屏容易受到碰撞而损坏,使用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物联网的身份识别装置及系统,解决了身份识别装置防护效果差,身份识别装置容易受到碰撞而损坏,使用效果较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应用物联网的身份识别装置及系统,包括外壳和保护盖,所述外壳正面的顶部与保护盖的背面固定连接,并且外壳的内部开设有活动槽,所述保护盖的内部开设有安装槽,并且安装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动框,所述活动框的一侧与活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并且活动框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活动槽与安装槽内壁的两侧均开设有与滑块相适配的滑槽,并且两个滑块的表面分别与两个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所述安装槽内壁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伺服电缸,并且两个伺服电缸输出轴的一端均贯穿活动框并延伸至活动框的内部,两个所述伺服电缸输出轴延伸至活动框内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连接块,并且两个连接块的顶部均与活动框内壁的背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活动框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与伺服电缸相适配的活动孔,所述保护盖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控制开关。
优选的,所述活动槽内壁的背面分别固定连接有显示器与按键,并且活动槽内壁背面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指纹采集器。
优选的,一种应用物联网的身份识别系统,包括系统控制中心,所述系统控制中心的输入端分别与控制开关、按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中心的输入端与指纹采集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并且指纹采集模块的输入端与指纹采集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系统控制中心的输出端与指纹识别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并且指纹识别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指纹数据库、物联网平台、显示器、门禁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指纹采集模块的输出端与指纹数据库的输入端连接,并且指纹数据库的输出端与物联网平台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系统控制中心的输出端分别与定时控制模块、伺服电缸的输入端连接,并且定时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伺服电缸的输入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指纹识别模块包括指纹扫描模块、数据发送模块、指纹对比模块和指纹确认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蛟龙(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蛟龙(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10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便携式储能箱
- 下一篇:MCU端口驱动可重构方法